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化取得巨大成就,人口等各类要素越来越向市域聚集,市域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市域层面具有较为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具有解决社会治理中重大矛盾问题的资源和能力。党的***四中全会强调“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有效的市域社会治理能够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以党建为引领。我们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制度的最大优势。城市人口结构多元、利益主体多样,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统筹兼顾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党建引领市域社会治理,把区域治理、部门治理、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单位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充分发挥我们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有利于整合各方资源公平公正、务实高效处理社会事务。在基层治理中,充分发挥街道、乡镇党组织联系群众、组织群众的作用,将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做好市域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解决好广大人民最关切的公共安全、权益保障、公平正义等问题,切实增强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集中力量做好基础性、普惠性民生工作,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不断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治理过程让群众参与、治理成效让群众评判、治理成果让群众共享。
以法治为依托。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市域社会治理中的顽症矛盾问题,才能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特别是面对疫情防控这类重大事件、突发任务时,更需要依法依规推动工作落实、规范社会行为,善于引导群众在治理实践中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随着法治建设不断推进,我国法律体系日臻完善,为依法治理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当然,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比,与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要求相比,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不适应的地方,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完善。必须贯彻落实全面****基本方略,进一步完善法规制度、加强实施监督,提高依法**、依法行政能力,用法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以科技为支撑。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深度融合,提高了城市治理与运行效率、促进了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效运用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加深对市域层面社会运行的规律性认识,为市域社会治理提供新的工具。可积极推进市域信息基础设施联通、网络畅通、平台贯通、数据融通,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增强**、政府决策部署的科学性、风险防控的精准性和公共服务的便捷性。依托信息技术优化治理工具,发掘和完善新的指标和评价体系,为城市治理和决策提供支持,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让科技更好服务人民美好生活。
(执笔:杜鹃)
《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21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