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夕青蛙看互联网时代品牌公关之道

2020-08-28 19:32:29 作者: 从七夕青蛙看

七夕我在写稿找资料时,看到了一个非常扎心的痛点——很痛,同时造成生理和心理巨大创伤:



没错,就是七夕青蛙。把一度成为网红迷因的悲伤蛙漫画作为虚拟产品头像,原本这只青蛙一出现就伴随许多黑色幽默段子,让你看到这只青蛙的时候已经心中大呼不妙,接着,它送出了诚挚的七夕祝福。

在昨天,很多我熟知的公众号明文警告“禁止回复蛙叫”。甚至有看到商机的同行建立了七夕青蛙孤寡这个公众号,在获取大量服务需求同时,也借梗营销了一场,收获大量流量。



怎么说呢,在大互联网时代,借梗营销有时候比借势营销更有趣,也更能打造出病毒式裂变的互联网营销的效果,比起传统的营销策划需要对接特定市场人群和传播人群,借梗营销不担心这种情况。

具体如何,请随我暂时回顾一下,别担心,本文不含七夕青蛙服务。


淘宝七夕青蛙的借梗营销,符合Z世代口味的品牌公关


七夕青蛙之所以火爆,在于青蛙叫声很像“孤寡”,在被赋予中国情人节含义的七夕节,当作自黑的倒彩再好不过。不过将这句“祝福”送给他人,就是带有一定嘲讽的玩笑式“诅咒”了。



然而,作为玩笑毕竟无伤大雅,还是可以拿出来做梗传播,甚至营销。在适合的时机前提下,打造具有特定趣味的内容,锁定并专门朝向核心用户,这就是借梗营销的开局。


于是,以悲伤蛙搭配孤寡二字的表情包成为一个新兴网红迷因,如同几个月前《踏雪寻梅》唱词,在任一一个社交媒体平台上到处传递,逐渐衍生诸多种类,甚至把杨紫、李现等流量明星拉进舆论狂欢当中;最后在淘宝出现了七夕**服务,就“孤寡”叫声售卖有偿语音服务。


在我看来,这次围绕七夕青蛙的狂欢,不仅是一次互联网的自发借梗造势,有几个有意思的小点,成为我之前所说的“心理受创”之所在。

其一,利用造梗玩梗产生的猎奇心理,令网络受众在自发心理推动下,加入到借梗狂欢的浪潮中,迅速成为促使网络梗壮大的一分子,也就是第一批种子用户。在他们推动下,七夕青蛙逐渐借助新媒体平台“喊一嗓子”助力,从分散网络各处的表情包,转变为蕴含商机的信息流。



其二,在传播中吸引流量明星助力。给杨紫送七夕青蛙表情包及其衍生产物,令这般足够传播势能且自带流量的人物加入到玩梗传播浪潮中来,会加速信息流的准确性和自发传播性——仅昨天标签#杨紫被送七夕青蛙#就收获4.2亿(现有4.5亿)阅读量,吸引受众围观和扩散,促使七夕青蛙作为话题破圈,实现商业化。



在Z世代推动下,符合心理的“自嘲”、“自黑”属性逐渐与七夕青蛙共性产生共鸣,由此形成病毒式传播的根源,并产生大量优质UGC,将之传播到更多圈层,令之具有品牌式的生命力且达到了刷屏标准,出圈成为了话题性品牌。


“反击七夕青蛙”借势营销,低门槛参与度下的病毒式传播


随七夕青蛙具有话题品牌特性,其周边品牌效应也因此扩张,影响到包括衍生话题和借势营销等品牌活动在内的宣传策划。由于七夕青蛙本身是来自互联网深处、由网络Z世代受众自发扩散的话题,其参与门槛几乎为零,故此吸引着不同圈层、不同视角的群体自发性加入话题讨论,进而在逐渐壮大的信息流中发现商机。



比如,淘宝官方给杜蕾斯官方在微博上的回复,就是上述的一大串“孤寡”;而杜蕾斯的回复,立即成为一个衍生迷因:布谷(不孤),并伴随着新表情包和迷之文案,再次刷屏,同时又在信息流中注入新的商机,为七夕青蛙的品宣不断造势,达成借势营销的关键。



然后,天猫开始给牛蛙腿、田鸡腿的销售造势,打造反击七夕青蛙的文案,将自黑、自嘲式气氛继续炒热,使得话题被炒作成为热点。



在这多方媒介和营销势力的介入下,七夕青蛙随着借势营销实现了病毒式裂变,以网络话题转变为品牌,加入这场自发的病毒性营销中,成为未来互联网品牌公关的先行者。


同时,由于各方参与时的低门槛特性,也为互联网时代品牌公关增加了有力的注脚。在互联网时代,复制转发几张表情包、一段有梗对话,就能参与到热点话题之中,由此产生大范围扩散,从各个圈层的小小私域流量扩散到广域的公域流量之中,从小范围的互动扩大为流量变现的商业营销,这其中甚至不需要刻意的人为推动。



在这个信息传播和话题形成相互竞速的互联网时代,借梗造势营销能通过Z世代年轻人的偏好加以扩散,进而形成远比传统品牌公关更大范围和知名度的营销和社会化传播。除去七夕青蛙的传播效应,在不久的将来,这些要点被应用到互联网时代的品牌公关之中,产生更有影响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