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为培养“小网红”赚钱,把3岁女儿喂到70斤

2020-08-29 10:16:06 作者: 父母为培养“

“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童年的消逝》

01

以爱之名,消费孩子

一直以来我很少逼着孩子去报什么补习班,因为我始终认为孩子还在童年的阶段,就应该做他们该做的事情。

对此身边有很多人批评我,认为我这样是“对孩子不负责任”。

理由当然也很充分:别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我认同,但无法理解大家口中的“起跑线”到底是什么。

难道多上几节课的补习班起跑线就高了?

或者逼着孩子去学他不喜欢的钢琴就能跻身上流社会了?

我也不是不允许孩子报一些兴趣班,只要是他喜欢且愿意坚持的,我一直都有在教。

比如我孩子喜欢画画,而我恰好也专门学习过画画,所以我选择自己教他画画。

再比如孩子因为想要去海边玩,所以想学游泳,我也花钱给他报了游泳班。

只要他不排斥,我都会在能力范围内满足他的正确需求,难道这样不是更好的“起跑线”吗?

原本我认为逼着孩子天天去补习班、兴趣班已经很残忍了,然而这两天看到一个“3岁女儿被爸妈喂到70斤当吃播赚钱”的新闻之后。

我突然醒悟过来:相比之下,“网红”才更加让孩子失去童趣。

美国批判家尼尔·波兹曼写的一本书《童年的消逝》中有这么一段话:

“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秘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实的时候,他们已经被逐出儿童这个乐园了。”

从2018年至今,一位名为“佩奇”的3岁小网红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因为她的体重已经高达70斤。

而造成她体重严重超标的原因,则是父母以此为“噱头”来获取更多“流量”,从而赚取更多收益。

这件事被报道之后,虽然相关平台已经对相关账号和视频做出了“封禁处理”,但为了让孩子当“网红”而不顾孩子健康的事实却已经造成了。

对于一个3岁的孩子来说,天真而无知的她,被父母以“爱”的名义无情消费,这种伤害是单凭“封禁账号”无法弥补的。

就如同网友所言一般:最亲近的人,以“爱”的名义给孩子带来最深的伤害。

02

佩奇不是个例

随着各大媒体对“网红”的积极报道,人们开始越来越热衷于培养“网红”。

要么是自己想要通过各种手段成为网红,要么就像佩奇的父母一样通过“消费”孩子来制造网红。

这股“网红热潮”的背后,本质上是利益驱使——当网红赚钱更快、更多。

对于一个具备自主判断意识的大人来说,只要是合法合规的途径,用什么方式来赚钱都没关系。

因为这是他们自己个人的选择。

但对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而言,这种以爱之名行操控之实的行为,则是无情且残忍的。

然而我们发现,佩奇只是众多案例中的一个。

实际上还有很多还没被“封禁”的“佩奇们”,在默默承受着被操控的痛苦。

比如那个以“假笑”闻名网络的男孩Gavin Thomas。

3岁的时候因为一个“假笑表情包”火了之后,父母便开始带着小男孩参加各种通告、代言、走秀、采访……

从3岁到9岁,“假笑男孩”Gavin Thomas在本该和小伙伴玩耍的6年时间里,每天要忙到深夜2点才能入睡。

这样的生活,就如尼尔·波兹曼所说的一般:“已经被逐出儿童这个乐园了。”

“童趣”这个概念,在Gavin Thomas的人生中,或许就只剩下无奈的“假笑”了吧。

而即便父母幡然醒悟过来,难道还能让他重新过一次3至9岁?

时间已经回不去了。

而诸如此类的现象其实还有很多,就像那个被包装成日作3000首诗的“天才少女”一样。

试想一下,一个本该天真烂漫的孩童,被父母当成“摇钱树”无情剥夺了本该属于他的“乐趣”。

这无疑是一种对生命的“亵渎”,甚至是“践踏”。

可到底是谁错了呢?

03

是谁在驱使?

此前我创业时开过一个“儿童手工”店,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广手工对于孩子的成长助益,我一直在跟家长们宣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训练。

因为投入比较高,所以我跟爱人在家里也会讨论店里的事情。

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我那个年仅4岁的孩子开始学着我说话的样子说一些“逻辑思维”、“发散性思维”的话。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