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四行仓库成热门景点,讲讲它的前世今生,历史不该遗忘

2020-09-02 09:50:12 作者: 上海四行仓库

电影院重新开门后,谁都没能想到第一匹杀出的黑马,就是足够悲壮的《八佰》。影片的拍摄地按1:1比例还原了四行仓库,旧址是在苏州河畔,如今修复成了一座抗战历史纪念馆。


上海四行仓库,这里曾经历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


四行仓库前世今生


上海作为中国近代金融业发祥地之一,许多著名中资银行将总行设于或迁至上海,并将各银行相关仓库就建在水运交通便捷的苏州河两岸,四行仓库就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个。



为突破外资银行对各种业务的垄断,当时部分华资银行联合营业,“北四行”(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四家联合),以求抱团发展。1922年07月,“北四行”扩大为四行联合营业事务所,业务遍及长江南北,享誉全国。



1935年,用以堆放银行客户抵押品及货物的“四行仓库”应运而生。


这是一栋六层楼钢筋混泥土大厦,北临国庆路,南沿光复路,与公共租界隔苏州河相望,是当时整个闸北最高最大的建筑。



当年的四行仓库往东走就是美租界、过了苏州河往东南走是英租界,而往南便是公共租界,昔日的跑马场就是那里。而四行仓库西北面,在八一三淞沪抗战那会,已被日军占领了。



因为四行仓库的特殊金融性质,整栋大厦建造得异常坚固,加上背靠租界,在“淞沪会战”末期,四行仓库成为了中国军队抵抗日军侵略的最后据点。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


走进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封谢晋元在赴淞沪战场前,写给妻子凌维诚的家书——巧英吾妻爱鉴:日内即将率部进入沪淞参战,特修寸笺以慰远念。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



作为仓库守军中的最高指挥——国军第88师262旅524团的团长,谢晋元。其实他算是临危受命吧,原本蒋介石是想留下最精锐的88师,但这个命令被师长孙元良断然拒绝:这纯粹是白送死!死得没有任何意义!



于是讨价还价:留下一个团?孙元良还是不同意。最终,决定留下一个营。于是守卫最后据点的任务就落到了谢晋元这个代理团长的身上。纪念馆运用历史实物、蜡像雕塑、声光电多媒体现代技术手段再现了当年战斗场景,还有以谢晋元为代表的“八百壮士”英雄群体形象。



走出纪念馆展区,出口处的两面墙上,密密麻麻布满了人名,这是一面英名墙,上边刻了323位“八百壮士”的姓名、职务和军衔。根据历史记载,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实际人数约在420余人,但长时期来,除谢晋元、杨瑞符等将领的姓名外,大多数名字并不为人所知,只好用88D来代替。


苏州河上的故事

看完整个展览的人,总会不由自主地驻足敬礼。走出展馆,望向眼前的苏州河,思绪回到1937年10月29日的凌晨。上海一名22岁的女童子军杨惠敏将一面12尺长的国旗裹在身上,游泳穿过苏州河,将国旗送达四行仓库。



杨惠敏离开四行仓库时,向谢晋元要了一份守军名单,谢晋元不能明说人员不足,只能临时编造了一份800人的名单交给杨,名单在租界报纸上一公布,“八百壮士”由此得名。


四行仓库——西墙


在诸多关于四行仓库的打卡照片中,一面布满弹孔、满目疮痍的西墙往往成为画面的核心。这面1800余平方米的巨大墙面如今静守在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晋元纪念广场上,连同上面密密麻麻的弹孔、巨大醒目的炮孔,无声讲述着当年“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激烈程度,“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如今四行仓库仍默然矗立于苏州河畔,如同一座卧碑,为后来人揭示着曾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惊心动魄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