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随着一条微博热搜,#陈薇#这个名字进入到更多人视线。
陈薇是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2015年7月晋升为少将,去年11月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新冠疫苗已经进入三期国际临床试验阶段,8月11日更获得国内首个进入临床的新冠疫苗专利。在2020年《开学第一课》中,陈薇通过“云课堂”的方式给孩子们分享了关于疫苗的诞生故事和知识,并讲述了她与团队在前线和病毒作战的经历。
【演讲稿】
同学们好,我是陈薇。我是一名军人,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
在座的同学们从小会打很多疫苗,包括麻风腮、白百破等等。为什么会有疫苗这个概念?其实在1000多年前,那个时候有一种病毒叫天花,这个天花是一个很古老的病毒。但11世纪的时候我们中国人有个贡献,就是把得过天花的人的痘液,蘸在一个类似棉花的物体上,再塞到鼻子里面,这样接种人就获得了免疫。后来人痘的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国外。
1796年,英国有个乡村医生叫爱德华·琴纳,他对科学很好奇,并且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当时18世纪整个欧洲大概有1.5亿人死于天花,但是在死亡病例和感染病例中,当时挤奶的大多数女工,几乎没有因感染天花而死亡的病例。他就在想为什么?后来他发现,牛也可以得天花,牛天花又叫牛痘。把牛痘接种到人身上,人就获得了免疫。
疫苗是我们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而这里程碑的事件可能是因为对科学的好奇,甚至一些偶然的事件,还因为孜孜不倦的追求,才使我们全世界受益。疫苗就是一个终极的武器,是最有效的科学武器之一。
我们是一个军队的团队,习主席一声号令,我们解放军驰援武汉,我就是其中的一员。除了病房是我们团队的战场之外,我们还有一个主战场,就是我们的实验室。疫情在哪里,我们实验室就在哪里。当我们抵达武汉的时候,当时整个武汉的核酸检测能力还比较不足。我们在抵达武汉的第二天,就启动了帐篷式的负压实验室,开始了核酸的检测,而且很快达到了每天一千多人份的检测,对当时武汉的疫情防控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那时什么叫做没日没夜?什么叫做夜以继日?真的不是夸张,也不是形容。要在最短时间内,把最好的科研成果在那体现。
我们研究的重组新冠疫苗,在2月26日,第一批疫苗在生产线上下线了,也就是我们有了正式的疫苗。那一天正好是我的生日,我的上级,我的院长,我们的政委都给我发来了生日的祝福。我当时的回答就8个字:“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
翻看陈薇的简历会发现,这不是她第一次应对病毒疫情,作为“生物危害防控”国家创新团队学术领头人,她在阻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病毒病”等多场硬仗中都做出过重要贡献,在包括“埃博拉病毒病”在内的多种病原体的治疗上都取得了卓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