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行业要实现“双循环”:千万别为了国产而国产

2020-09-08 11:37:53 作者: 这个行业要实
但一方面,近几年外部环境的恶化已经对我国至少部分企业带来了巨大负面影响。福建晋华因知识产权纠纷而被美国列入“实体名单”,目前已处于生存危机;紫光集团收购西部数据因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的介入而终止;中芯国际向荷兰阿斯麦订购一台EUV光刻机,但因美国政府向荷兰政府施压,导致该EUV光刻机至今没有交付。
当然,美国对我国集成电路企业的最大打压对象,莫过于华为及其子公司海思。2018年12月,美国指示加拿大扣留华为CFO孟晚舟;2019年5月,美国政府将华为列入“实体名单”,导致诸多供应商中断与华为的合作;到了今年5月和8月,美国政府利用长臂管辖原则两度升级对华为的制裁,华为明年的业绩很可能产生断崖式下跌。
正是在这种局面下,社会上“国产替代”或“自主可控”的呼声越来越高。

那么,在这种环境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双循环”应该如何进行呢?


集成电路产业“双循环”:
尊重经济规律


我们认为,集成电路产业“双循环”最核心的指导原则就是一句话,“尊重经济规律”。而这个简单的道理却恰恰是当下许多人所忽视的。
具体而言,“尊重经济规律”至少包含以下几个层面:
一、集成电路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产业。因此,要加快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建设步伐,必须要从资本、技术和人才着手。
从近几年的国家政策来看,大基金一期已经明显带动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资本支出,今年集成电路已经被设为一级学科,必然会对未来的人才培养带来巨大的正面效应,所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当务之急是实现技术赶超。
具体而言有三条路径:一是通过引进更先进的设备实现技术进步,二是并购海外企业获得更先进的技术,三是通过自主研发。鉴于目前的国际局势,加大自主研发应该是最现实可行的手段,而这也符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战略思想。
二、正因为集成电路产业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产业,所以不可能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遍地开花”。
近几年有太多地方政府,甚至许多当地都没有一所高校开设了微电子专业的地方,都在上马集成电路项目。结果便是大多产业园都以烂尾告终,主要原因就是集成电路产业违反当地的资源禀赋,不具备竞争优势。
事实上,许多二线城市的集成电路项目都发生停工停业,南京德科玛、成都格芯、武汉弘芯等比比皆是。不仅如此,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趋势是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遍地开花”只会分散本就不充裕的人才、资本等要素,并出现相同技术重复研发的浪费现象。
所以集成电路产业的“双循环”建设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各地方应该切合实际条件进行发展,甚至选择不发展。
三、集成电路产业也是高度全球化的产业,其分工程度之细,导致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能做不到全产业链的国产化。因此,确保产业链安全固然应该成为集成电路产业“双循环”的建设目标之一,但“100%国产替代”既不现实,也不是产业链安全的必要条件。
日本、韩国和欧洲之所以没有太大的产业链安全风险,主要原因是它们已经在某些核心产品上做到了最高端(比如韩国的存储器、日本的硅晶圆和化学材料、欧洲的设备),故而可以有效地反制“卡脖子”。
由此可以看出,要加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安全建设,更现实的手段应该是注重维护和拓宽与非美国企业的业务往来和合作,并集中力量投入到一些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上。
要加强对美国“卡脖子”策略的反制能力,我国并不需要夺取集成电路产业的整个阵地,只需要攻占几个制高点即可。如果集成电路产业以“100%国产替代”为目标,那么其实是走上了与外国产业链脱钩的“死循环”道路。
四、国产替代需要遵循市场逻辑。集成电路产业虽然涉及军民两用,但它的主流市场终究还是民用领域。因此,国产自给率的高低终究是由市场决定的,由产品的竞争力决定的,而不是靠政策干预就能提升的。
值得指出的是,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抱着这样一个错误想法:如今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受制于人,是80年代的“造不如买”政策导致的。
但这个想法有诸多不靠谱之处:
1、以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水平来看,并不具备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这种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条件,就应该优先选择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突破口;
2、我国在建国后到80年代所取得的集成电路产业建设成就并不高,因为很多技术和产品其实是科研单位的科研产物,其商品化程度完全不能和美日企业具备大规模量产的生产线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