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作家刘晓刚的长篇小说《那条割裂生命的河》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会议由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办,与会专家围绕着这部作品的创作特色和艺术个性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与交流。
刘晓刚自2003年开始,陆续出版《活成你自己》、《天雷》、《夜奴》、《七天》等长篇小说。煌煌四卷本、一百余万字的《那条割裂生命的河》(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2018年出版),推出后,贾平凹等当代作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其以新的生活经验和全球视角,丰富了“文学陕军”的谱系,为这种厚重的文学传统注入了新的可能(《陈忠实贾平凹同声推荐小老乡》,《北京晚报》2015年17日。)
在研讨会上,陈思和(复旦大学)认为,这部小说直截了当地表达了改革开放以来问题最尖锐、最严重的煤炭行业的生活,如此贴近现实、无修饰的文学描写,正是作者身处煤炭行业第一线几十年亲身体会的思想结晶。栾梅健(复旦大学)认为,相对于文学系统内的作家来说,他的身份与工作经历是特殊的。他触及到了我们很多体制内的作家不可能触及到的生活内容,因此,当这样一位长期热爱文学并专注于文学创作的作者奉献出他的精神产品时,其对当代文坛的新鲜性与独特性是不言而喻的。
陈晓明(北京大学)在提交的书面论文《生命若只如河流》中指出,这部小说所写的故事发生在山西、陕西三省交界的贾家湾,奸商和贪官都在煤矿里聚敛财产,然后想办法将其转移到海外,作者在这里呈现了一个欲望的全球化轨迹。王光东(上海社科院)认为该小说的价值是写出了人性在资本面前的全面崩溃,让人触摸惊心,但是,对于残酷的生活真相的揭示,也给读者以不舒服的感觉。张新颖(复旦大学)觉得,不舒服是因为我们在以往的阅读中习惯了温柔敦厚的东西,习惯了喜剧式的大团圆结局,但是,现实生活的残酷却让作者只能以真实的面貌呈现,而这样,才更有震撼力。陈思和也觉得,小说尽管有些灰暗,甚至有时让人害怕,但对于一种现实生活的回应,它对读者也更有启示力量。不过,这部小说并不是令人绝望的。陈晓明指出,作者书写的这条割裂生命的河,并不冰冷,也会有安静平和之时。小说相信生命粗糙的本能所蕴涵的无穷力量,是有其温暖底色的。
在艺术上,杨剑龙(上海师范大学)觉得,小说是传统的章回小说与现代小说技巧的杂糅。流畅、耐读,引人入胜,显示了作者良好的创作素养。李丹梦(华东师范大学)表示,小说的格局宏大,从贾家湾一直延伸到美国、欧洲、非洲等地,试图展现出一种“世界性的乡愁”,这就突破了地域文学的界限,从而使作品在格局上具有了新的气象。王鹏程(西北大学)认为,作者用散文诗式的语言,并夹杂着方言土语,交织成了一个喧哗芜杂的场景,给人们以莽莽苍苍的感觉。
许多学者都认为,作为70后作家,刘晓刚显示了向历史深处开掘的抱负与勇气。他将个人独特的经验寓于广阔的历史之中,在锲而不舍的努力中,寻找着让自己起飞的能量。这种探索的努力,是可贵的,也是可期的。
--推广
来源: 中华网 | 作者:王新文 | 责编:华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