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亚非
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外交部原副部长、南京大学华智全球治理研究院高级顾问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历史上发挥的关键作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是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因素,使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少有国家能够声称自己对未来胸有成竹或者已有万全之策,因为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面临的是纷繁的不确定性和难以理解的陷阱。为了应对未来更大的全球挑战,我们需要一起清醒地思考和制定新的战略。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场疫情及其未来发展?
这次疫情大流行何时会结束?另一场同样致命或更致命的疫情是否就在眼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判断,可以确定的是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结束,预计新一波疫情将在冬季席卷欧洲和其他大陆,随之而来的还有普通流感。至少在足够的、可行的和持久的疫苗在全球普及之前,或者在全球60%以上的人口通过感染获得抗体之前,疫情还不会结束。幸运的是,许多国家已经在COVID-19疫苗的研制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隧道的尽头便是可见的光明。让我们祈祷,并且做好长期和反复对抗未来流行病的准备。
以中国为代表的许多国家已经在新冠疫苗的研制上做出许多努力。(图片来源:新华社)
未来的流行病是否只是一种“狼来了”的呼喊?目前科学家和医学专家的共识是否定的,至于新的大流行何时会再次向我们袭来,却尚未有明确的答案。单单是考虑到COVID-19的“所作所为”,前景已经足够令人恐惧。微生物进化的历史及其与人类的互动告诉我们,不要被蒙蔽双眼,也不要放松警惕。显而易见,我们必须接受冰冷的现实,并为这样的万一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我们想要生存并且是更好地生存的话,我们就别无选择。
我们应当怎样改善全球卫生治理体系?
在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及其危机管理能力完全混乱的情况下,我们是否已经吸取了教训,去构建和维护一个功能良好的治理框架,并且尽可能地去重建和强化这个体系?
在这个问题上,我同意迈克尔-奥斯特霍姆和马克-奥尔谢克的观点,即“除了全球热核战争和长期气候变化的影响之外,传染病大流行是最有可能在世界范围内破坏健康和经济稳定的因素”。其他灾难无论多么可怕,都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大流行病不分国界,而且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1918年大流感在全球范围内夺走了约1亿人的生命——远高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今天已经有数千万人感染、数十万人死亡于新冠肺炎,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快速增长。所幸我们有现代医学护持,相较于1918年大流感,我们失去的生命更少。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美国这样的国家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死亡的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它在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中所损失的人数。
1918年的大流感曾夺去一亿多人的生命。(图片来源:艾奥瓦州立大学图书馆官网)
鉴于大流行病对人类造成的伤害不可估量,二战后,作为全球治理框架的一部分,一系列多边机构和条约相继成立和出台。但是令人觉得讽刺和遗憾的是,尽管迄今为止我们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这个看似无懈可击的体系还是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不过人们可能会意识到,应当受到指责的是这个体系的成员(决策者们)而非系统本身。就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运作而言,成员国,尤其是大国,才是真正的治理者。美国对世界卫生组织的消极甚至不屑一顾的态度,很能说明这个令人心寒的现实。
与军事和经济方面的开支不同,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尤其是对大流行病的准备和反应——在一众政府的优先事项清单上处于较低的位置,而且往往面临着资金不足、人员不足和被边缘化的困境。
然而,最新的教训发人深省。这一切的一切并非只是关于资源(或是缺乏资源),而是关于各国的选择和优先项。希望在这场大流行病结束之后,人们将进行一些深刻的反思,塑造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以“拯救生命与生计为先”的原则来重新确定资源分配的优先次序,这才是这个世界发展的正确方向。
对此,一个试金石就是国际社会,尤其是像美国这样的大国,是否有政治意愿来集中资源,重振世卫组织,并且恢复其在协调全球应对公共卫生紧急状况中的核心作用。没有任何借口去说 "是的,但是......"。如果国际社会能够深刻地吸取疫情带来的惨痛教训,我们就必须迅速纠正功能失调的全球卫生系统——以及许多国家的国内卫生和大流行病应对系统——使其有能力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黑天鹅”事件。
世卫组织在应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中需要起到核心作用。(图片来源:新浪网)
在此,我想再次强调,合作是一种必要,而不是一种选择。联合国今年正在庆祝成立75周年,联合国大会现在也正在举行。联合国必须发挥重要作用,充分讨论和制定一项行动计划——以世卫组织为中心来“振兴”可持续的全球公共卫生系统。集体的不作为无异于自杀。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互不协调的单打独斗造成了如今的破坏性局面。而今,世界各国是否已经准备好把他们对彼此的成见放在一边,重新审视地球村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这个重建最低水平的全球治理所需的基本要素?
全球治理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安全和经济,而两者都因为当前的疫情而岌岌可危。“生命还是生计”成为了今天的 “To be or not to be”,因为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和人们赖以生存的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