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敢谏的魏徵,为什么做不了唐太宗的谋臣

2020-07-23 20:01:28 作者: 直言敢谏的魏

一提到魏徵,大家都首先想到一个直言进谏的重臣的人物。

是啊,那个一生用无数次怼皇帝的画面组成的大臣,成了当时士人心目中的大忠臣,儒家忠君爱国的代表,更成为后世一座永久的丰碑!

但也许,这也可能是魏徵一生的痛!

诤臣与谋臣

谏臣,又名“诤臣”,是站在帝王对立面,对帝王进行批判的臣子。而任何帝王除了“诤臣”之外,还有一类大臣,叫“谋臣”——专门给帝王出主意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诸葛亮。比较这两种大臣,如果说诤臣是一个告诉帝王不该做什么,那么谋臣就是告诉帝王应该做什么。

上图_ 魏徵,现作“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

对比这两种大臣,大臣们更愿意做谋臣。

一来,谋臣起的作用比诤臣更大。

谋臣,替帝王出谋划策,建功立业!那种看着自己与帝王并肩建设壮美江山的快感,很爽!而谋臣则是处处告诉皇帝不该干什么,平时显不出来,只有到国家衰微的时候才能显出来。虽说“板荡识忠臣”,但究竟没有谋臣作用大——或说,没有谋臣作用好: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上医治未病”,等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你跳出来劝谏帝王不要干这,不要干那,那早干嘛去了?所以往往我们在评价里,把一个皇朝的盛世归功于帝王和将相,而把一个王朝的衰微归罪于帝王无道,大臣失掉劝谏本分!

二来,谏臣的危险性更大

。龙逢比干血淋淋的教训,自不需多言!

一个是深得帝王信任,并为国家的兴盛立下盖世奇功;而另一个则是整日提心吊胆,搞不好只能让自己身与国灭才能换来万古的清名。任何大臣的首选,当然是谋臣!

上图_ 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最初的人设也是谋臣

魏徵也属于芸芸众生,所以第一人设当然也是谋臣。

早在隋炀帝末年的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天下大乱,魏徵曾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但可惜李密不用。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徵归唐,而李密部将李勣就占据着李密原来管辖的领土,未归降。魏徵于是毛遂自荐,作书与李勣,劝李勣投降。李勣于是投降!

从以上可以看出,魏徵是一个力图成为谋臣的人,同时,也有着谋臣的能力!

上图_ 李勣(jì)(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

谋臣人设最辉煌的转折点——为太子李建成做谋士

如果说以前为正在努力做一名谋臣的话,那么,遇到太子李建成,可真为

“子牙遇文王,诸葛归先主”

——史载太子很器重他:

“隐太子(李建成)闻其名,引直洗马,甚礼之。”

魏徵正是大展宏图的时候!恰恰在李建成摊上大事儿的时候——他不如弟弟,后来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有本事。当时的李世民,可谓“驾云龙,乘风虎”,打遍天下无敌手,是大唐最耀眼的明星!

魏徵决定帮太子改变现状。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刘黑闼造反。魏徵明白:秦王李世民立功太多,不仅威胁到太子的地位,引发了对嫡长子继承十分迷信的皇帝李渊的不满(隋文帝废长子杨勇立次子杨广不仅使隋朝灭亡,更成为李渊心中的噩梦);更加威胁到李渊的统治。所以此刻利用平叛刘黑闼的机会让太子出兵,不仅能建功立业,也一定会得到高祖的支持。

李建成听从魏徵的建议,并在魏徵的辅佐下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一时间声名大噪,可谓顷刻间盖过秦王——秦王后来没过多久就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足见在魏徵的辅佐下,太子对秦王的反超加剧了秦王心中对被碾压危险的恐惧!

但这,粉碎了魏徵的谋臣梦!

上图_ 唐军平刘黑闼之战

玄武门之变后,魏徵被迫改变人设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将李建成、李元吉等诛杀。

顷刻间,魏徵从太子的座上宾变为秦王的阶下囚!

是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当时也拷问着魏徵!

李世民听说魏徵以前经常劝谏李建成把自己安排到别的地方去,很生气,决定要杀了魏徵!

达摩克丝利剑在魏徵脖子上悬挂着。于是,出现了一下一段流传千古的对话。

李世民:“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

魏徵:“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

注意,在这里边,魏徵摆出一副视死如归,忠心事主的形象,同时暗示李世民:我是很有才的!魏徵算到,以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只要你投降他,就算是曾经亲手杀过他,也会收纳——变现出自己的大度!

魏徵赌赢了——李世民见魏徵说话直爽,没有丝毫隐瞒,于是赦免了他,并任命为詹事主簿。

上图_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

人设大改变——谋臣转化为谏臣

其实,当时魏徵给了李世民一道选择题:我很有才,又敢于直谏,你准备让我做什么?谋臣还是谏臣?

结果,当魏徵归李世民这边后,发现做谋臣没有自己的位子了——有李世民无比宠幸无比聪颖的大舅子长孙无忌在上边。

于是,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