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真的加长了官帽的帽翅吗?您看看宋代皇帝画像就懂了

2020-07-24 15:31:25 作者: 赵匡胤真的加

记得去年去秦始皇陵博物馆参观时,导游说到了秦始皇陵中出土的石制铠甲。这件铠甲样式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奇怪的是材料,完全是用石头制造的。导游解释:这种石头很特殊,能检验人的体质,秦朝征兵时,验兵官会让士兵穿上这种石甲跑两圈,士兵若有疾病或者体质不过关,汗液会在石甲上呈现不同颜色。

这个解说,引来许多听众的赞叹,一时间都在称赞古人的智慧。

说实话,秦汉科技水平确实很高,但这样不顾事实地吹捧就没意思了。我查阅了资料,秦始皇之所以用石甲,不是因为石甲能检测士兵体质,而是因为用土烧制容易破碎,用铜烧制又太浪费材料,所以折中用了石头。这样既能保存长久,又不会浪费铜料。

这样的解说,说好听点叫附会;说不好听,那就是欺骗观众。

旅游景点最喜欢附会,即便是一些常见的东西,也要附会到名人身上,以此来增加名气,招揽生意。一些发明创造往往是长久的演变过程,也常常被附会到名人身上。其中较为有名的是赵匡胤和官帽的故事。

赵匡胤是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为了防止部下效仿,所以他杯酒释兵权。他上朝时,见到大臣在大殿里交头接耳,热烈讨论很不高兴,于是他把官帽的帽翅加长,这样大臣们要离的远点,就不能互相讨论了。

这个说法深入人心,许多人还强行分析长翅官帽的好处,连个出处都没有。

很不幸的是,这个说法是扯淡,长翅官帽也是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和赵匡胤半毛钱关系也没有。长翅官帽叫学名幞头,早在隋唐时期就出现,起初是个方形的帽子,有四个角,两个角系在后面,两个角折上去系在前面。因为要折上去系着,所以也叫“折上巾”。

不过,系在后面的两个角因为会垂下来,像两个小尾巴,不太美观,所以人们就不断改变,或是往两边拉直,或是往上竖起,还可以垂下来,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帽翅。为方便摆造型,人们还特意加了骨架,骨架是铁制,这样便于固定。

从初唐到晚唐五代时期,幞头的造型越来越固定,两边平直的造型成为主流,形成了宋代帽翅长直的幞头。

所以说,这种官帽是三百多年的演变的结果,和赵匡胤没关系。这从初唐到五代时期的人物壁画等也可以发现,帽翅虽然多样化,但的确是在逐渐加长。

另外,这种幞头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仆都可以戴,根本不是只有官员才能戴。我们看宋朝历代皇帝的画像会发现,皇帝的帽翅也很长。如果赵匡胤是为了防止大臣们上朝讨论,而设计了长翅官帽,那为何连皇帝的帽翅都很长?

正因为是演变的结果,所以宋代的笔记小说中都没提到长翅幞头是“太祖发明”。相反,一些笔记中倒是有“其改为硬脚,史不载所始,莫知其的,自何时也”“至中末以后,浸为展脚者,今所服是也”之类的记载。

很明显,连宋代人自己都不知道长翅幞头是怎么来的。至于说是赵匡胤所设计,则是出自元初文人的笔记。

宋又横两脚,以铁线张之,庶免朝见之时偶语。——《席上腐谈》

当然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是结果论,以结果推断其初衷。不过这种故事老百姓最喜欢听,毕竟和皇帝相关,所以流传很广。这么以讹传讹,传到今天,传了800年,终于有人当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