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震动了大唐王朝,安禄山从范阳起兵,挥军西进一路势如破竹,唐朝军队连吃败仗,最终两京丢失,皇帝西逃,整个北方被卷入到战乱中。从此唐朝一蹶不振,再也没办法恢复到盛唐时期的光景,这场大乱无疑是唐朝永远的痛,而一直以来,有关这场叛乱的起因,也有着诸多的争论。任何一场大规模的动乱,都不是单一原因导致的,安史之乱的爆发有着诸多因素,不管怎么争,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唐朝重藩政策是直接促成叛乱的主因。
唐朝是历史上一个非常开放的时期,盛唐的强盛,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人。李唐皇族原本就有着鲜卑血统,因此隋唐文化中,胡人文化也占了极大的比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唐朝的官僚阶层里面,也有着不少的胡人,与传统的汉人士子相比,胡人在文化层面确实很吃亏,因此他们活跃的舞台主要是在战场上。当初李渊晋阳起兵的时候,就曾借助突厥的力量,借到了部分军队参与作战,比如著名的开国功臣史大奈,他就是一员蕃将。
从高祖开始,一直到武周临朝,蕃将在唐朝的五官中一直都存在。然而真正开始重用蕃将还是唐玄宗,过往几代帝王对于蕃将一边用一边防,国家军队主要都是由汉人将领率军,即便一些蕃将担任高官,很多也只是荣誉类职务。可是唐玄宗当政后,这一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引发安史之乱的安禄山等人就是在这种政策下,渐渐登上政治舞台的。当然,提出这个政策的人,是玄宗朝最重要的宰相之一李林甫,《旧唐书》曾这么写道:
这条建议,也为唐朝埋下祸因,诚然,李林甫不是一个好的宰相,他有能力,但为了自己的私欲,给国家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可也必须要注意到,李林甫只是提出了设想,真正通过这项决策的人是唐玄宗,唐玄宗后期只是怠政,他可不是傀儡皇帝。涉及军国大事的政策,李林甫有十个脑袋也不敢越过皇帝做主,真正拍板的人是玄宗,他到底为何要这么做?
蕃将的盛世
在安史之乱爆发前,蕃将到底掌握了多大的力量?他们为何能掀起一场规模这么大的叛乱呢?其实唐玄宗继位初期,面临着一个非常严峻的形势,支持帝国征战的均田制渐渐瓦解,原本的府兵已经不堪重用,国家需要在军事层面进行换血。为此,唐玄宗做出了军事改革,开始全面使用募兵,可自古以来,战争与养兵都是最烧钱的事情,据统计,盛唐巅峰期全国曾维持了六十多万的精兵。
考虑到唐朝诸如陌刀,明光铠这些极强的装备,要维持这么多的军队,朝廷的负担非常重。唐朝从建立初期,税收的力度并不大,这种藏富于民的做法,让唐朝政府的财政无法支撑大笔的军费开支。玄宗为此就设置十大节度使,分别来自行掌管军事财政,也有让他们自行解决军费的意思,节度使不仅要替皇帝管着军队,还要替皇帝分担养兵的任务。
可皇帝也必须要给他们极大的实权,因此这些人渐渐掌握了国家的军事力量。那么在天宝后期,国家的十大军镇中,安禄山,哥舒翰等人总计担任了八个军镇的节度使。安禄山一人更是兼任了三镇节度,这些人确实是能打,在他们的帮助下,唐朝能继续对外扩张,玄宗也看到了自己想要的盛世。可这些人上位之后,不光是为了帮皇帝打仗,他们也要为自己谋私。
节度使可以随意改变军队的成分,比如安禄山上台之后,他就利用自己的权力。在东北地区吸纳了大量外族部族,其中他还选拔了同罗,契丹等部族的猛士组建了亲兵曳落河。随后叛乱爆发,更是还带来了大量同罗等部族的仆从军,这些人也都是安史叛军中的主力之一。更讽刺的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唐军中,几个重要的主力也有很多人都是蕃将,像仆固怀恩,李光弼这样的都起到决定性作用,唐朝甚至还借来了回鹘军队,这也能看出当时的唐朝,对于蕃将的依赖性是相当大的。
专权误国
李林甫是一个聪明人,他不会去做什么没意义的事情,他也不是那种心胸宽广,奉行万物平等的那种人。李林甫是基于自己的权力,他才会这么做,在历史上有一个成语非常有名,那就是“出将入相”,这应该是一个臣子的人生巅峰了。出将入相在唐朝就很常见,文武界限划清,是后来的事情了,早期出将入相的情况很常见。
很多名将依靠着军功可以进入宰相班子,李林甫担心自己的权位不保,那些能出将入相的人物,能力都是非常强的,他必须要想办法阻止这些人依靠着这种制度进入中枢。《旧唐书》就记载:
李林甫的这点小算盘,骗得了别人,骗不了皇帝。无论汉人还是蕃将,都有能打的人,唐玄宗做了几十年的皇帝,李林甫到死都被他掌握着,他难道不知道李林甫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吗?显然他比谁都清楚,可此时的玄宗,已经不是开元时期那个能广开言路的明君了,他现在只想着要收拢权力,尽情享受权力带来的诸多好处。玄宗后期用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直言进谏的张九龄等人被排挤,逢迎专心为他做事的人受重用。他顺着李林甫的建议走,也是一种集权的手段。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