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未出茅庐,其势力早已遍布天下,这一点《隆中对》早已暗示

2020-07-25 10:01:10 作者: 诸葛亮未出茅

诸葛亮,蜀汉开国元勋,他才华横溢、谋略非凡。为人智慧谦和、宽宏大量;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誉为千古名相。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一首七律《蜀相》,是历代咏赞诸葛亮诗篇中的精品,堪称绝唱,诗曰: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抒发了,杜甫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对功业未遂的感慨。也就说,诸葛亮在历代人们的心目中,都是一位贤良智慧的国家栋梁。

然而,有没有谁想过,他虽不是一位佞臣,但应该是一位权臣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一出山,就被刘备封为军师,建立蜀汉,封为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叫权。既有权,必有势,因为有权就会一呼百应,这说明诸葛亮的权势之大,自不必说,这也正常。

那么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其实诸葛亮的势力就已遍布天下,大的吓人,这一点《隆中对》早已暗示。

一、《隆中对》,时局分析

《隆中对》是三顾茅庐,建立蜀汉政权前期,诸葛亮为刘备谋划最根本的战略部署,并得到了一以贯之的坚定执行,才有了后来的蜀汉政权。

可是这段谈话,也暴露了诸葛亮虽未出山,其势力早已遍布天下,下面我们就《隆中对》剥丝抽茧,找出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诸葛亮开始对刘备说: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3、“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4、“将军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5、“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以上五点,诸葛亮把现在、未来的时局部署,论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各个集团分析到如掌上观纹。

有朋友会说了,这些分析是诸葛亮的智慧而非势力,说的也对,如果没有智慧,他确实无法讲出这么大战略部署的话。

可是你要想到,远在一千八九百年前的中华大地上,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信息沟通,实为易事。可不像今天的世界,信息已不是分分钟的事,而是以秒计算,一件事,可能几秒就被全世界的人知道。

所以,对于久居隆中的诸葛亮来说,即便如书中所言,他经常出游或经常往来的那几个朋友,也是无法及时准确的了解获知天下大势,因此他必须有一个强大的信息人才库,才可以做到。

但是,在诸葛亮还在躬耕时,既没有权,又没有钱,他又是凭什么得到如此大量准确的信息呢?这恐怕只有罗贯中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二、《隆中对》,地理分析

1、“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

2、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

这两点,更不简单,比起获取信息更难。作为一个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对于地形、地貌必须了如指掌,否则就是纸上谈兵,水中捞月,一事无成。

那么这里诸葛亮所说的地理,和拿出来的地图,他又是如何得知、如何得到的呢?

恐怕又有朋友说,关于地理在书上学习或查找就可以了,地图买一张或电子的,其不更简单。我又要说可是了,在那个久远的年代,即便有地理类书籍,恐怕一般老百姓也是无法看到的吧,地图就更难了,如果没有一个庞大的测绘团队,那么精准的四川地图他能有吗?肯定不能。即便是诸侯王也很难得到。

即便到了近代,在日军侵华时,我军用的地图还不如小鬼子的精准,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我国在抗日期间还无法做出精准的军用地图,那么,在后汉三国时期,诸葛亮能有西川五十四州地图,如果没有强大的人际关系和势力,恐怕是无法做到这一切的。

结语

经过上述对《隆中对》的几点分析,得出诸葛亮未出茅庐,其势力早已遍布天下,应该不假吧。

所以他出山辅佐刘备之后,就变得更像一个妖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懂易经知八卦,而且各个集团的文臣武将,对他们的性格,竟各个了如指掌。

因此,说明诸葛亮的势力网络遍布天下各个角落,这些人会源源不断的将各种信息,报与孔明,他才会有事事超人的判断能力。

这就是《隆中对》给我的一些暗示,分析的对与错,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