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百了” 如何了得一切得?

2020-07-26 10:00:58 作者: “一了百了”

“一了百了 ”这个成语出于“一了一切了 ”,在语源上有两种说法,境界也不同。一说是本于宋代朱熹的讲学,一说本于宋代昭觉克勤禅师的开释。明代大思想家、哲学家、修行觉者王守仁在讲学中,用了“一了百了”一词,他们各自的说法展开怎样的内涵与境界呢?

“一了百了 ”的一种语源来自宋朝大儒者朱熹对学生的讲学,原义指明白了解了一样事情,其它各样事也可类推而明白了解。

朱熹说天赋极聪明的学生,学习时能够知其一即通盘彻底了解。类于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意思。天赋中下的人,对内涵要义不能通盘彻底了解,所以要在节节上用功,才能打通全局,了解全貌。

语本《朱子语类.学二 .总论为学之方》,原文说:“有资质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须节节用工。也有资质中下者,不能尽了,却须节节用工。”

后人望文生义,以“了”作“了结”之义,“一了百了”遂指:主要的事一了结,其余相关的事也随之了结。

还有一种说法,“一了百了”语本佛教的《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宋代昭觉克勤禅师的开释:古者道:“这一片田地分付来多时也,我立地待你构去。”……诸佛出世,祖师西来,正为发明这一片田地……若构得去,一了一切了,一成一切成,一见一切见,一得一切得。

昭觉克勤禅师的“这一片田地”,当是指“佛法”吧。能构得“这一片田地”,就是能悟得指导人生的“佛法”;悟得了生命终极的“佛法”,“一见一切见”,就能透视生命中诸般烦恼和所有不幸的根源;“一了一切了”,生命中万般的问题就迎刃而解。有幸人生能够得佛法,悟得生命真谛,比生命中其它的东西、一切金银财宝更可贵,所以也就“一得一切得”了。

在常言俗语中说的“一了百了”,多是指生命一了结,其它相关的许许多多事也随之了结,例如《儿女英雄传》第一九回:“倘他这副月貌花容,果然珠沉玉碎,在他算是一了百了。”这种说法和语源出处用法完全不是一回事,是生命没有悟到这高层境界,反而走了不归路。

明代大哲学家、人间修行觉者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给门人讲学时,用了“一了百了”一词,是指明白了解了事情的“几”(*指细微征兆),遇变则通,对祸福都能够顺应自然地去应对。

他的门人黄省曾录下这段原文(*见《传习录》):或(有人)问“至诚前知”。先生(王守仁)说:“圣人不贵前知;祸福之来,虽圣人有所不免,圣人只是知几,遇变而通耳。良知无前后,只知得见在的几,便是一了百了。若有个前知的心,就是私心,就有趋避利害的意。……”

“几”是事物细微的变化迹象,也是一种预兆;《易经.系辞下》有言:“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圣人良知明澈,能够辨“几”即能“一了百了”,彻底明悟,遇变则通,对祸福之来坦然应对。圣人不求事前预知祸福,不求趋利避害,而是彻底放下利益之心,顺应自然,遇什么就是什么,不论是福是祸,都不迎不拒,所以能不喜不惧。

在这“一了百了”的过程中,了悟了“几”,从而了结、放下的是一切追求利益的私心;“去私”不就是人生的修炼历程吗?这也是一种修炼之道。如果三生有幸能得到宇宙中最高境界的“佛法”,了悟最高的佛法,得以走上返本归真之道,人生万般烦恼、各种困境就真的“一了百了”!

参考资料:

《朱子语录》

《传习录》

《大正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