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是,其中就有刘备任职的高唐县,失去地盘的刘备一下子居无定所,眼看着焦和也靠不住了,刘备自然想重新找个上家,于是他就去幽州投奔公孙瓒。公孙瓒是刘备的同门师兄,当年就颇有交情;而且公孙瓒混得比刘备好不少,在抵御鲜卑和平定张举、张纯之乱时接连立功,拜中郎将、封都亭侯。虽然当时幽州牧是刘虞,但公孙瓒才是实力派。公元191年,焦和病逝,青徐黄巾南上攻略冀州、幽州,公孙瓒在东光(今河北东光)迎击,斩首数万。
三、离开青州,前往徐州
击败黄巾军的公孙瓒名声大震,野心迅速膨胀起来。因为刘备对青州比较熟悉,公孙瓒就拜刘备为别部司马,协助他封的青州刺史田楷南下。别部司马是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军官,可见刘备保留了自己部队建制。但这个任务并不轻松,他们面对的不止是青徐黄巾余党,更重要的是旁边虎视眈眈的袁绍。原来公孙瓒曾逼冀州牧韩馥让出冀州给袁绍,但袁绍却想立公孙瓒上级刘虞为皇帝,两人最终交恶,袁绍也派臧洪来担任青州刺史。
刘备没有辜负公孙瓒的期望,在与袁绍的战争中屡立战功,被封为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县令,之后又领平原国相(相当于郡太守)。刘备在平原相职位上,颇有政绩。《三国志》裴注引魏国王沈《魏书》说,平原郡民刘平看不起刘备,勾结刺客行刺他;但刘备却对刺客非常厚道,以致刺客主动放弃行刺计划。当时平原连年饥荒,盗贼遍地为患。刘备对外抵御流寇,对内广施加财物,对待来访的士人都同席而坐、一起吃饭,因为归顺他的人越来越多。
连敌对势力都对刘备如此称赞,可见刘备勤政爱民、礼贤下士的事实。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集团又加入一位重量级人物——赵云。赵云为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本属袁绍所辖的冀州,但带领郡民投靠了蒸蒸日上的公孙瓒。在公孙瓒处刘备与赵云相识,赵云深感刘备才是自己的明君。之后刘备随田楷南下,赵云还担任刘备的主骑。后来赵云因兄丧回家,刘备知道他不会再来,捉住赵云的手道别,赵云诚恳地说“终不背德也”。
正当刘备把小小平原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时,有一天又收到孔融的求助。孔融这个人物大家都很熟悉了,因“孔融让梨”的典故成就一段佳话。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也是全国有名的大儒,当时担任北海国(治今山东寿光东南)相一职。孔融也是个焦和一类的人物,说起来一套一套的,但是保境治民能力一团糟。之前在北海奸民污吏横行,后来被黄巾张饶部打败后,孔融干脆连郡国都不要逃跑了,但又被黄巾管亥部围困都昌(今山东临朐东北)。
正当孔融一筹莫展之际,勇将太史慈前来相助。太史慈是东莱黄(今山东威海)人,曾担任郡奏曹史时,受太守的命令截留了州里给朝廷的文书。之后因为被州刺史记恨,太史慈逃亡辽东。孔融却觉得他是个不世出的人才,经常派人送钱送粮给太史慈家中老母。等到太史慈溜回家时,母亲告诉他孔融被困。于是太史慈单身进入都昌,见到孔融一番交谈后,又杀出重围一路到达平原,为孔融向刘备搬去救兵。
刘备听到孔融的求助,说了句很有名的话:“孔北海知世间有备耶!”这句话一般被理解为,刘备得知自己结交大名士后,其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但这话恐怕还主要是嘲讽成分。前文我们说过刘备曾任下密县丞,但不久却辞职而去。下密县正是北海国的属县,可见当年刘备正是孔融下属,要说孔融不认识他说不过去,而刘备的离职可能也与上级有关。加上刘备本质是个桀骜不驯的枭雄,所以趁机揶揄一下孔融过个嘴瘾也不足为奇了。
话虽然这样说,但能救孔融一把的话,对自己当然只有好处。青州当时有三方势力角逐,即袁绍、公孙瓒与朝廷,孔融作为朝廷所置国相,如能争取过来,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公孙瓒都是好事。于是刘备决定发兵三千,随同太史慈前往援救。黄巾军一听刘备派兵来救,竟然自动放弃都昌退去。《三国演义》说刘备与黄巾军作战、关羽斩管亥云云,也是来自小说家的虚构。实际上刘备能力比这还要强很多,人不出场单凭名号就不战而屈人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