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书,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是经济繁盛一时的汉民族王朝,同样是划江而治,为何南宋能享国152年,南明仅存38年呢?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问题,我们先了解下宋朝与明朝有哪些共同点。
宋朝与明朝同点,宋朝和明朝都是汉族王朝,政治上都是崇文抑武国策,文官占主导地位,宋明两朝都设谏官言官,相互制约;无论是宋朝还是明朝文官指挥军队战斗的事例随处可见,明朝的战斗力要比宋朝强多了。两个朝代都受外族侵扰,长期和外族斗争,宋朝曾经跟党项族西夏、契丹辽国、女真族金国、蒙古发生战争;明朝在前期和中期有蒙古,后期有女真族后裔满族,沿海还有倭寇骚扰。
两朝都有优异战绩和失败耻辱,女真突袭成功造成北宋“靖康之难”将宋朝皇室连窝端,连同宋徽宗、宋钦宗都被俘虏到了北国;明朝有土木堡之变,御驾亲征的明英宗朱祁镇一意孤行最后被俘虏;但这两朝被俘虏皇帝命运不同,徽钦二帝受尽耻辱死于五国城,朱祁镇宁死不屈,反受优待最后被释放。南宋钓鱼城保卫战打死了蒙古大汗蒙哥,明朝在宁远大捷中用红衣大炮将努尔哈赤炸成重伤而死。
宋明两朝都曾自毁长城,在大敌当前时,宋明两朝都有自毁长城的举动,宋高宗和秦桧为了与金国谈判,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岳飞,迎回韦太后和徽宗棺梓;明朝崇祯皇帝冤杀袁崇焕,将大明推向绝境。
宋朝与明朝不同之处在于宋朝亡于异族的持续打击中,明朝更多的是被李自成等农民摧毁的,满清之是坐收渔翁之利,两朝最大的不同,南宋享国152年,而南明仅享国38年;南明和南宋为何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北宋靖康之难是金国一次奇袭战,虽然皇室被俘虏,依然保留了一百多万最精锐部队,这是与金国抗争的基础;南明时期,明朝军队主力关宁铁骑、戚家军都已不成建制或者全军覆灭;南宋虽然农民义军多,但是没有明朝末期李自成、张献忠那么大的规模,南宋农民起义没有动摇皇室根基,而南朝却在农民义军打击下,无法据守长江方向,不能有效划江而治……。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南宋有赵构主心骨,南明的藩王都像当皇帝,内讧严重等等诸多原因。南宋与南明不同命运,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民族政策,这也是笔者在这篇文章重点讨论。
我们先来简略了解历史上那些民族政策,其实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原民族与少数民族相爱相杀,互相融合的历史;秦汉打匈奴,盛唐伐突厥,五胡乱华十六国,五代十国沙陀族政权,到宋夏辽金并立,蒙元一统中原,再到女真族后裔满族建立大清,最终完成中华民族大一统疆域。
所以,要谈宋朝和明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涉及到政治、经济、以及外交政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本文深入简出地探讨一下,有不对的地方,大家多多包涵。我们先来看看宋朝对民族关系的处理:
北宋时期民族关系是最为复杂的关系,北宋承接的是五代乱局,前有沙陀族建立后唐、后晋、后汉,又有如日中天的契丹辽国,西北有党项族西夏,后有崛起的女真族,横扫天下的蒙古族,所以北宋各个时期民族政策是不同的。不可否认,宋朝在如此复杂的国内国外环境下,能够享国三百多年,其民族政策是十分成功的。
宋朝采取民族政策,宋太宗提出的“修德以怀远”的民族关系;宋仁宗时期,存在主和派和主战派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范仲淹提出“反对战争,各民族和睦相处”“攻防兼备,持重守御”;宋神宗时期又提出“怀服伐判”,王安石提出“兼制夷狄”,司马光提出“怀柔优于征伐,御之得其道”先治内功在御外民族的思想。
宋朝民族政策上存在“兼制夷狄”、“华夷两安”、“欲胜夷狄,先强中国”三个方面分歧。 在这三种观点相互交织下,结合内外环境影响,在一代名臣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相互谏言掣肘的情况下,北宋以“岁币”“和谈”等形式花钱买平安,与契丹辽国签订“澶渊之盟”,与西夏签订“景德和议”,维持边境百年和平,为北宋赢得了发展时间,从取得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盛世繁荣。宋朝采取花钱买平安这种方式,并不意味着胆小怯战,只是时机未到而已;燕云十六州,统一中国仍是宋朝历代皇帝目标。
总之,宋朝采取的方式是国力军力强势时,能打赢就打,不能打赢就“岁币”和谈;和谈之后利用强大的汉文化进行同化;于是便有了这样的状况,汉化的契丹,汉化金朝都逐渐失去了草原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所特有崇武精神;宋朝趁机联金灭辽,联蒙灭金,报了一箭之仇;唇亡齿寒,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幸的南宋遇到了冷兵器史上最强大的蒙元军队,最后被蒙元灭掉年,偏安一隅的南宋,以半壁江山享国150多年,这说明宋朝民族政策是成功的。
我们再来看看明朝的民族政策:开国皇帝朱元璋实行“南北有别”方针,对北部残留的蒙元部队,最开始是实行“乘胜追击”,到“固守边疆”,也曾经“主动出击”;在处理南方少数民族关系,采取“因俗而治、宽裕待民、以夏变夷”等政策。换句话说,明朝对少数民族政策也是非常灵活多变的,国力强盛时奉行“华夷一家”,“恩威并施,以夷制夷”方针,国力衰弱时实行“攻防兼备、持重守御”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