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如此批判君主,何以还能长寿?《明夷待访录》被误解300年

2020-07-30 23:16:26 作者: 黄宗羲如此批

唯从这样的视角着眼,我们才能领悟,在康熙十九年庚申( 6250),其好友陈赤衷以贡士入京参加廷试时,黄宗羲何以会竟然对清廷有所褒扬之词。他说,“当是时,天子留心文治,招才琴钓之上,取士歌牧之中,士之闲一艺者,莫不锁厅而出”,此外,黄宗羲还曾说:,“今圣天子无幽不烛,使农里之事,得以上达,纲常名教,不因之而益重乎?"黄是否是为了明哲保身,不得已说了一些违心话不得而知,总之白纸黑字,说是说了的,而且说了不少。

在这些如今都可按查寻的文章的中,黄宗羲称赞过康熙帝“留心文治,大开荐才用才之途,广开圣听,无幽不烛",“于纲常名教所系益重",差不多是以无以复加的口吻吹捧康熙帝是近乎古代圣王之治了。另外,当朝廷征辟他入京时,他虽然以年老辞,但也毫不顾忌地推荐得意弟子进入朝廷,对于子孙的应科举试也至少没有反对。这些举措,可以推测,不会和他最后与兄弟黄宗炎黄宗会等关系不睦、和挚友吕留良等反目成仇没有关系吧。

可以说,晚年的黄宗羲,不仅与清势不两立的意志已经松弛,甚至已经不再固执地一味对抗,而是在利国利民利文化的前提下,谋求一种可能的合作方式,既然如此,清廷乐观其成,恨不得树为典型模范最好,又怎会加害于他?

三,清初文网不密,诛求不苛,能优容有异见的士人领袖

都说满清对于社会言论的管控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文字狱此起彼伏搞得读书人哀鸿遍野,其实按照史学界共识,这个现象是在康熙帝中期以后才开始盛行的。

黄宗羲存世的时候,所历清政,是在康熙中期以前。那时的满清朝廷,统治中原不久,政权尚未稳定,非异见分子咄咄逼人,不但不厉行坑儒政策,反对士大夫中的知识界大佬极其优容,取笼络人心的对策,希望软化这些前政党领袖、在野”公知”、社会大V、话语掌控者们,进而谋求合作。

所以,当时的黄宗羲,作为江南士绅头领级人物、知识分子中的大佬,不但没有刁难他,甚至对他极其礼重。比如,康熙17年,清廷议修《明史》工程,开设“博学鸿儒科”,以延揽汉族士人领袖,黄宗羲得到举荐,以病力辞得免;康熙19年,浙官员“以礼敦请”黄宗羲出山;次年,黄宗羲71岁,大员徐元文在康熙帝力荐黄宗羲参修明史,康熙帝且下旨浙江督抚探望问询,黄宗羲所托病得辞,却仍遣子黄百家、高足万斯同等进京合作去了。

这些来自清廷的殊遇,足以表明当时的满清朝廷对于黄宗羲,不但没有剿灭的打算,甚至是以“国之耆老”、“学之重镇”的待遇优视他的。

显然,黄宗羲不是反专制、反君主民主教父。毕竟思想的“尘尘三昧”,也是“钵里饭,桶里水”而生,他没法无中生有生产出一些那个时代还没有的意识来。

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他的核心思想,以我的浅薄阅读,似乎可以归结为两点:1,反酷政,批暴君,但绝没有驱专制、反君主的高度;2,倡民本,讲人道,但还未曾有论人权、冀民主的意识。

但是,尽管如此,他依然是值得后世顶礼尊崇的人物。他在桑海颠覆,波路倾荡,国家灭,闭门难集之日,守炳然之节,持粹然之养,臧否不立,沉名远离,不管是否有过虚与委蛇,他还是终身不仕异族政权,持守其遗民身份志而没的。他不失为坚定的爱国志士,也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这些思想,这种坚持,是很难做到的。他完成的安然,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