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战事不利,宋文帝才命檀道济率军北上,但为时已晚,虽然檀道济接连击败魏晋,可是滑台最终还是被攻陷了,檀道济也没有继续北上的理由,所以就撤军了。
这次军事失利,也是导致北魏将军事重心逐渐向南偏移,北魏和刘宋的军事冲突更加严峻了。同时刘宋的这次失利,也造成了三个对刘宋不利的结果。
第一点,此战刘宋损失最大的不是兵力,而是辎重。
《南史·到彦之传》初遣彦之,资实甚盛。及还,凡百荡尽,府藏为空。
可以说宋文帝是下了血本的,为到彦之北伐提供了充分的后勤,这也是我之前提及的,到彦之撤军的理由之一是粮草供给不足,但是历史却记载了“资实甚盛”,在宋军后路没有被魏军切断的情况下,是不会出现粮草不足的问题的。
战局不利,到彦之率部撤退,首先要保证的军队能够安然后撤,多余的粮草重肯定是直接扔了,要么是就地烧毁,因此刘宋积攒了多年的积蓄在此战中消耗殆尽。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意味着刘宋失去了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后勤支持,如果北魏趁机大举南下,刘宋空有军队但无支撑军队作战的后勤补给,就算是从民间临时征调,这在路途中的消耗又会是多少。
所以此战之后,刘宋需要重新积累实力,20年后才再度发动北伐战争,而这给了北魏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点,北魏取胜后,在南线掌握主动权,为在北方扩张获得了稳定的环境。
在431年至450年间,刘宋一直没有对北魏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而恰恰是在这段时间,北魏实现了对北方的大一统。
432年,夏国残余势力首领赫连定被俘,同年,拓跋焘率部亲征北燕,北燕君主冯弘抵抗不住,逃到高句丽最终被杀,439北魏灭北凉,实现对北方的一统,国力大为提升,至此刘宋能够联合的盟友已经不多了,北魏对刘宋的军事压力也进一步加大,毕竟任何一个统一北方的王朝,都有南下一统天下的意愿。
第三点,对刘宋危害颇大,也就是檀道济被杀。
这个其实是一个连锁反应,宋文帝本想通过北伐来增加到彦之在军中的地位,可没想到战败了,到彦之直接被免官下狱。
之后就算宋文帝再度启用到彦之,但是显然他已经没有资格执掌刘宋军政大权的人物了,而宋文帝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皇位不稳,在继位后虽然铲除了三位权臣,收揽了朝政大权,可问题是军中还有一个檀道济。
檀道济从刘裕时期就是名将,在军中影响甚大,宋文帝也害怕檀道济走自己父亲的老路啊,通过掌握军权来获取皇位,本来希望到彦之崛起,以此逐渐对抗分化檀道济的军事集团,这样对刘宋也是有利的。
可是事与愿违,到彦之没起来,而宋文帝还是一个多病之人,没事就病倒了,当时彭城王刘义康就给宋文帝提一个醒,说檀道济留不得啊,保不齐会在宋文帝病逝后搞什么幺蛾子。
多病的宋文帝不能不多想,任何一位有脑子的帝王都要保证皇位在宗室传承,不能给予外人机会,但是迫于北魏的军事压力,檀道济尚有生存空间,可谁知436年,宋文帝突然病重,存在直接挂掉的风险,所以檀道济被杀了。
檀道济一派实力也是遭遇了毁灭性打击,其亲信一派都遭遇到株连,但这对于刘宋来说有利有弊,虽然皇权稳固了,但极大的打击了宋军的作战能力,檀道济一派还是有很多能打仗的将领的,比如薛、高进之勇敢而有武力,当时人把他们比作张飞、关羽,众多武将没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了内部的权力斗争中,这也导致了后续的元嘉北伐中宋军战力低下,屡屡失败的情况
总的来说,宋文帝时期第一次北伐,宋文帝是有多重目的的,但结果没有向着其所想的方向发展,先胜后败,局势朝着不利于刘宋的方向发展了,为北魏逐渐走向强盛而刘宋逐渐衰败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