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刘宋文帝时期,给大家留下最多的印象就是四个字了,“元嘉草草”,这是辛弃疾在嘲讽宋文帝时期的三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反而令北魏,北魏骑兵一度兵临长江,危机刘宋根基。
相对来说,宋文帝元嘉时期的第一次北伐,是他准备充分的一次军事行动,而且这一次,宋文帝的目的不仅仅是北伐收复失地,更是在军中培养出一批忠于自己武将集团,用以抗衡朝政其他各方势力。
只有足够的军事实力支持,他才能巩固皇位,也可是实现刘裕未曾实现的天下一统,做千古一帝,可以说若是刘宋在他的手里恢复了西晋时期的疆域,那么宋文帝刘义隆的名字足以被后世传颂,这是任何一位帝王都想实现的。
可惜发生在元嘉七年(430年)的第一次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这给了北魏足足20年的扩张时间,而且也为刘宋内斗埋下了伏笔,堪称是一场对刘宋影响深远的战争。
首先来说说宋文帝这个人是如何登上帝位的,其实原本帝位和他毫无关系,刘裕病逝后,太子刘义符继位,但是历史上给出的理由是,刘义符沉迷享乐不理朝政,被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废掉。
个人认为不排除几人是借此巩固自己权势的可能,毕竟宋文帝是被众人扶立上皇位的,不是刘裕传于的皇位,相对来说,宋文帝会掌控一些。
所有宋文帝刘义隆在继位后的两年多时间,把精力都放在了铲除权臣这件事情上,徐羡之、傅亮、谢晦先后被铲除,宋文帝终于实现了收揽权力的目的。此后刘宋进入了一段稳定的发展期,国力得到提升。
和刘宋对峙的北魏在刘裕死后可是没有放弃这么个机会,422年魏明元帝拓跋嗣趁刘裕病逝之机,大举南下,攻取了洛阳一带,而刘宋因为内部问题迟迟没有收复洛阳等地。
在刘义隆实现铲除权臣,稳定内部后,便开始着手北伐事宜,同时也是为了扶持自己的亲信到彦之,令其进一步掌控军队,那么在刘宋国力鼎盛之时,发动北伐,以此让到彦之获取足够的军功是最好的选择了。
而这就是为何有人诧异的一点,为何名将檀道济也参加这次北伐了,宋军却战败了?
实际上檀道济是战事后期才率军北上的,那时局势已经极其不利了,真正率军北伐的其实是到彦之,他才是大部分时期宋军的主帅,而不是檀道济。
《宋书.文帝本纪》(元嘉七年)三月戊子,遣右将军到彦之北伐,水军入河……秋七月戊子,索虏确磝戍弃城走……戊戌,索虏滑台戍弃城走。
宋军北上初期,战事顺利,魏军因留守洛阳等地的兵力不足,所以并未发生大规模激战就撤退了,到彦之实现了初期目标,收复洛阳等地,并沿黄河建立防线,阻止魏军南下。
战事到这里就能看到这次元嘉北伐战略的短时了,之前就说了,宋文帝发动这次北伐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到彦之去收复洛阳,给他的履历镀金的,以此进一步提升到彦之在军中的威信,来打压檀道济,实现军中的平衡,以巩固皇位。
所以在宋军并未遭遇苦战就收复洛阳后,宋军并未继续向北开进,而是沿黄河布防,保护已得的战绩,只要牢牢守住洛阳,到彦之回京后,宋文帝就有太多的操作空间了,可能宋文帝也会敢于前线指挥,告诉到彦之战线不要再向北推进了。
《南史·到彦之传》彦之留朱修之守滑台,尹冲守虎牢,杜骥守金墉。
到彦之所部分兵驻守,这是给北魏机会啊,之前说北魏在洛阳一线留守的兵力不足,这是为何呢?因为在此战前,北魏刚刚完成一次对柔然的军事征讨。
《魏书.太宗纪》蠕蠕震怖,焚烧庐舍,绝迹西走。事具《蠕蠕传》。是月,赫连定来侵统万,东至侯尼城而还。
蠕蠕就是柔然,同时西北的夏国赫连定也不安分,可以说北魏的对手要比刘宋的多,对于刚刚经历和柔然大战的北魏来说,需要一定的时间休整。
而且任何防守都不如进攻来得更奏效,何况攻取洛阳,宋军还谈不上远征,可以适当将战线继续向北推进,以此巩固战果,但是到彦之没有。
同年十月,北魏集结兵力南下,宋军在防御战中一败涂地,屡屡战败。
《南史·到彦之传》十月,魏军向金墉城,次至虎牢,杜骥奔走,尹冲众溃而死。魏军仍进滑台。时河冰将合,粮食又罄,彦之先有目疾,至是大动,将士疾疫,乃回军,焚舟步至彭城。
滑台是今河南滑县,虎牢是今河南荥阳市西北三十六里镇西,金墉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洛阳等地先后失守,到彦之就无力抵挡,只能准备撤军。
当时的局势是,河水结冰利于骑兵机动作战,加上粮草供给不足(这一点可能不是真的),加上到彦之眼疾复发,军中也发生疫病,宋军只能撤军了。
从历史记载来看,宋军防守战打得很不理想,几乎没有令魏军遭遇什么困难,都是宋军溃败,可见到彦之所部战力并不强,这也或许是到彦之不敢大举北上的原因。当时还用人劝到彦之不要撤军,继续坚守北方以待援兵,可是到彦之不听从。
宋军焚烧战船,徒步撤回彭城,也就是今天的徐州,至此,第一次元嘉北伐宣告失败。
《宋书.檀道济传》道济进至济上,连战二十余日,前后数十交,虏众盛,遂陷滑台。道济于历城全军而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