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忍好杀还是心理变态,杀神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之谜

2020-07-18 21:10:55 作者: 残忍好杀还是

纵观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战争史。

自古至今,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争斗从未停歇。

战争,是双方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也是重新分配利益,确定新秩序的最直接方式。

一场战争过后,人们往往热衷于复盘战事的进展,研究战争战术、兵力分布、临场指挥、武器对比、将领素质。却很少有人去关注另一个群体:他们同样是战争的直接参与者,但于个人而言,他们是失败的一方。迎接他们的往往不是掌声和鲜花,不是勋章和尊重,而是牢笼与虐待,甚至是肉体的灭亡。

他们,就是战争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那个群体、待宰的羔羊——战俘。长平之战的血腥尾声

公元前260年,农历九月,已经被秦军围困长达两个多月,断粮四十六天的赵军,在主帅赵括的率领下,发起了最后一次突围。在此前的一段时间里,因为缺粮,赵军内部甚至已经发生了士兵“人相食”的惨剧。

赵括亲率士兵发起最后一次突围

在这一次突围中,年轻的赵括被秦军乱箭射杀。这位只会纸上谈兵的赵军主帅,直到此时方才明白,父亲赵奢对自己“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必括也。”的评价竟然如此精准。

主帅被杀、伤亡惨重、饥寒交迫,四十万群龙无首的赵军士卒,因此放下武器,选择向秦军投降。或许在放下武器的那一刻,他们还心存幻想,幻想白起会放他们回赵国,回到可爱的亲人身边。最坏的情况,也不过是跟着白起征战四方。但接下来的一幕,却让他们始料未及,胆战心惊,犹如末世降临。

距离这一人间惨剧年代不过一百多年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这一事件的描述颇为简单: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

《史记·赵世家》记载: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阬之。

而在白起的传记中,司马迁对此事的描述稍微详尽些: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通过史书记载,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两个信息:

1. 四十万赵军向白起投降,而白起选择将他们全部活埋。

2. 在坑杀赵军降卒的过程中,白起使用了计谋。

上述两个信息都在描述长平之战的残酷和白起的残忍。但白起如何使诈坑杀赵军并没有详尽的记载。

很多人不禁要问:赵军降卒有四十万之众,人数二十多万且疲惫不堪的秦军,想要将人数多于自己一倍的赵军尽数活埋,谈何容易?别的不说,单是挖掘深坑这个基本的操作,如此巨大的工程量,对于秦军来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何况四十万赵卒,在得知自己即将被活埋的情况下,如何不作困兽之斗,甘愿引颈就戮呢?

白起号称一代杀神,但即便如此,想要一夜之间将赵军尽坑之,也是匪夷所思。难不成白起是阎王在世?他到底用了什么计谋呢?

明朝的冯梦龙曾经写过一本《东周列国志》的演义小说,在这本书里冯梦龙对于白起如何使诈坑杀赵卒,作了如下演绎:

乃将降卒分为十营,使十将以统之,配以秦军二十万,各赐以牛、酒,声言:“明日武安君将汰选赵军,凡上等精锐能战者,给以器械,带回秦国,随征听用;其老弱不堪,或力怯者,俱发回赵。”

赵军大喜。是夜,武安君密传一令于十将:“起更时分,但是秦兵,都要用白布一片裹首。凡首无白布者,即系赵人,当尽杀之。”

秦兵奉令,一齐发作。降卒不曾准备,又无器械,束手受戮。其逃出营门者,又有蒙骜、王翦等引军巡逻,获住便砍。

四十万军,一夜俱尽。血流淙淙有声,杨谷之水,皆变为丹,至今号为丹水。

武安君收赵卒头颅,聚于秦垒之间,谓之头颅山。

场面可谓是惨绝人寰、山河失色,也很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白起的狡诈和秦军的残暴。但很可惜的这只是一本小说,不可尽信。但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四十万赵军降卒都是被坑杀的。

近年来,不断被发现的长平之战赵军尸骨坑,就印证了人们的猜想。

1995年5月在山西高平发现的赵军尸骨坑让人触目惊心:这些尸骨姿势不同,有的头骨与躯干分离,有的尸骨上有明显的钝器击打痕迹。还有的尸骨上有刃器、石块、火烧造成的创伤。

赵军尸骨坑可谓触目惊心

很显然,活埋绝不会造成这些创伤。

再加上长平之战古战场附近的诸如丹水、骷髅庙、白起台这些地名,很难让人不作出如下推测:

白起利用诡计欺骗四十万赵军降卒,将他们分批杀害,然后就地掩埋。

一将功成万骨枯。白起之狡诈、行事之残忍,可见一斑。

当然杀降事件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层出不穷。蒙古大军屠灭西夏、李鸿章苏州杀降,以及让无数国人痛心疾首的南京大屠杀同属此列。

中国自古就有“杀降,不祥”的古训,明代大将常遇春,就曾因为嗜杀而屡受朱元璋的训斥。在我们看来,已经放下武器的士兵,只能算是非战斗人员。胜利者如果此时再逞匹夫之勇,既是不人道的行为,也属胜之不武。

可为什么偏偏白起之流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呢?杀降的背后

实际上,白起之所以会选择杀降,是出于很多现实利益的考量。最大程度消灭对手的有生力量

战争,无论是攻城掠地,还是固守城池,都是建立在大量有生力量的基础之上。战争最终的成败,也以有生力量消亡的多少来判定。

所以,自人类发生战争以来,双方的作战无不以大规模的消耗对方的有生力量为目的。

长平之战概莫能外。

白起想必也是基于同样的理念,才选择大规模坑杀赵军。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