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忍好杀还是心理变态,杀神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之谜

2020-07-18 21:10:55 作者: 残忍好杀还是

参考书目、文献

1.《史记》司马迁

2.《东周列国志》冯梦龙

3.《骈诛八降酋片》李鸿章

4.《剑桥中国辽金西夏史》(德)傅海波等

5.《蒙古秘史》

6.《商君书》

李鸿章为什么要杀掉放下武器,一心要降清的八王呢?历来众说纷纭。但我们可以从李鸿章事后给朝廷呈上为自己辩解的奏折《骈诛八降酋片》中瞧出一些端倪。

在这份奏折中,李鸿章声称八王提出了很多过分要求,比如说要官要地、指定任职省份。同时,苏州城内关卡林立,苏州四门被占据,太平军依然保有大批精锐。然后,李鸿章开始告诫朝廷,千万不要养虎遗患,过去太平军诈降的先例犹在眼前,不可不戒。

总之一句话,李鸿章并不相信八王是真心降清。再加上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曾因为太平军诈降,差点丧命。他就更不可能真正的信任太平军的投降。

由此可知,白起、李鸿章杀降,还缘于对曾经对手的猜疑。这种不信任,并不会伴随着对手的投降而消除。反而因为时刻担心他们会再次作乱,难以安眠。所以,他们宁愿背负骂名,也要再次举起自己手中的屠刀。

3.复仇心理

战争是无情的,战场之上从来都是鲜血横飞,血脉喷张,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士兵们长期背井离乡,在外作战,背负着强大的死亡压力、恐惧和乡愁。这种情绪,最终演变成了仇恨。所以长年作战的双方,必定会对对方产生刻骨的仇恨,对敌人,更是必欲除之而后快。

现在对手投降了,宣泄自己的仇恨变得如此触手可得。在强烈的复仇火焰的燃烧下,屠戮在所难免。

西夏的覆亡,党项人几乎被蒙古赶尽杀绝,可以说正是出于这种心理。

元朝曾经主持修撰了《宋史》《金史》《辽史》,唯独没有修西夏史书。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都知道,后世在修撰前朝史书时,只修自己认为是正统王朝的史书。从这一点上来说,元朝统治者认可了宋、金、辽的正统地位。蒙古人既然没修西夏史书,那就说明在蒙古人心中,西夏人是可以被忽略的存在。

但是,西夏是一个延续了将近二百年的王朝,盛极一时的蒙古帝国灭亡西夏也用了长达23年之久。何以在蒙古人眼中,西夏被忽略了呢?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一般认为,这和成吉思汗的死因有关。《蒙古秘史》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当1225年冬天向党项领土进发时,成吉思汗在中途停下来猎取野马,因座骑脱疆,他被摔下来受了重伤。这样一来,蒙古大军就不得不停下来,等候大汗痊愈。为了顾全体面,成吉思汗派遣使臣通知党项君主,要他必须就其轻慢无礼的行为作出解释,然后成吉思汗将会根据他答复的情形,决定撤军还是继续入侵。当蒙古使节来到党项朝廷时,阿沙敢不又一次傲慢地声称,他完全对先前说过的那些无礼的话负责,并且更为嚣张地嘲弄了蒙古人,表示要在战场上一分高下。当听到这个答复后,成吉思汗发誓要洗雪耻辱:“虽死呵也要去问他!”

当然,关于成吉思汗的死因,有关记载非常的凌乱,并且相互矛盾。但似乎每一种死因都和西夏扯上了关系。

以当时蒙古帝国睚眦必报的性格,西夏人被赶尽杀绝,王墓被捣毁,历史被抹去,丝毫不足为奇。

4. 威慑对手,瓦解对手的抵抗意志

恐惧,是人的本能,尤其是活在战争阴影中的人们更是如此。

因此常常有一些人,会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制造一些非常事件,加深人们的恐惧,以便从中牟利。

毫无疑问,白起就深谙其中之道。

《史记》记载,白起在坑杀四十万降卒之后,“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

白起为什么要将年龄尚幼的二百四十个赵军降卒放回赵国呢?是良心突然发现吗?

当然不是,这也正是白起的老辣精明之处。每一步棋,看似闲招,却必定让它起到该起的作用。

秦军原本就被六国百姓视作洪水猛兽

白起知道,这二百四十名赵卒归赵之日,便是赵人抵抗意志瓦解之时。已经被屠杀惨剧吓傻的他们,一旦归国,必定向其他人众加油添醋的宣扬秦军如何可怕,手段如何残忍。本来秦军在六国百姓心中就一直被视作洪水猛兽,这二百四十名降卒的亲身经历更是印证了这一刻板印象。法国的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对大众心理有过如下论述:群体很容易创造和扩散神话,不仅仅因为群体极端轻信,还因为其强大的想象力善于编故事。

赵人一旦被这种群体情绪感染,很容易进入集体无意识状态,产生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以及极端恐惧秦军的心理倾向。

当然,白起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史称“赵人大震”。

可以说,白起的这看似微小的动作,却成为了秦国完成统一路上的一块坚实的垫脚石。

同样的手段,也被残暴的日军用到了南京大屠杀里。

据很多研究者分析,当年日本制定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结果在实际作战过程中,却遭到了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抵抗,快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南京,作为当时国民政府的“首都”,国父中山先生的陵寝所在地。日本选择在南京进行大屠杀,正是有借屠杀“国都”,威慑国人、瓦解国人抗日意志的险恶用心。

但与白起屠赵相反的是,这次大屠杀不仅没有吓倒中国人民,反而成为了激发国人奋勇献身、抗击日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动力,并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5.现实利益的考量

商鞅变法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变革,就是废除了旧贵族所主导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了二十等级的军功爵制。凭借战功,获取爵位,由此激发了秦人“怯于私斗,勇于公战”的勇气。《商君书.画策》记载,实行军功爵制的目的在于,“民之见战也,如饿狼视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