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权旁落,蕃将崛起”,“募兵制”该不该为盛唐的衰落背锅?

2020-07-17 14:25:48 作者: “军权旁落,

这种注重边防以及长期驻守边境地区的节度使制度,成为了唐朝中后期主要的国防建设原则。节度使制度大大维护了唐朝的边境安全,但是长此以往,却逐渐展现出了边境节度使专兵控御一方的不利局势,由此一来地方军事势力的快速上升,直接导致了中央政府统治力的下降,这是造成后来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旧唐书》载:"凡节度使十,经略守捉使三。大凡镇兵四十九万人,戎马八万余疋。每岁经费:衣赐则千二十万疋段,军食则百九十万石,大凡千二百一十万。"

募兵制度下蕃将军权的加强,安禄山顺势崛起,社会危机一触即发

早在唐朝进行消灭军事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的兼并战争当中,就已经出现了大量具有杰出军事领导力和战斗力的蕃将群体。他们虽然不是汉人血统,但是他们却为唐朝这个庞大的汉人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贡献出了不可忽视的力量。比如唐朝初期的何力、阿史那社尔等人,他们都是唐朝成功统一全国的巨大功臣。

契苾

《旧唐书》载:"七月丁未,贺鲁寇庭州,左武卫大将军梁建方、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弓月道行军总管以伐之。八月己巳,高季辅为侍中;于志宁为尚书左仆射。"

此外蕃将对于唐朝统治者也是非常的忠心,这一方面和唐朝前面几位皇帝,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和体恤将领有方有着很大关系,另一方面这也和唐朝当时强大的国际影响,甚至是隋朝时期对于周边少数民族部落的安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唐太宗去世之时,著名的蕃将契苾何力甚至想要主动殉葬,泪不能止,如若不是唐高宗极力劝阻,安抚其心灵,或许何力早已追随太宗驾鹤西去了。

到了唐玄宗时期,蕃将的地位其实依旧也很高,由于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独特的胡族血统优势,因此在率领和抚慰胡人方面能够有突出的作为。比如后来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和史思明,他们都是胡人,并且安禄山甚至能够掌握复杂的多种胡语,这也是他能够和当时唐朝东北边疆地区的奚、契丹取得频繁联系的重要原因。

募兵制和节度使制度逐渐建立之后,唐朝的整个军队形势也出现了明显变化,在将领的选择上也必须谨慎,因为边境节度镇兵数量庞大,一旦将领与中央离心离德,那么必然会造成地方叛乱。因此,时任宰相李林甫便认为胡人政治能力较弱,可以考虑他们作为军事将领,便于控制。由此大批的胡人开始担任军事统帅,安禄山就是在此时逐渐强大的,这也为唐朝日后的"艰难"以及社会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募兵制度下,皇权被削弱,封疆大吏崛起,安史之乱爆发也就不足为奇了

唐玄宗统治时期的唐朝,由于前期积累的弊政不断扩大和显现,最终彻底爆发了出来。封建经济基础的动摇,直接引发了玄宗时期各方面制度的变化,特别是在军事制度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

募兵制度虽然在其诞生之初为唐朝的国家安全,特别是边防安全以及百姓的生命财产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但是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样也是不容忽略的。中古时期募兵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军事制度,直接使得唐朝前期那种"居关中以驭天下"的军事优势不复存在了。

关中地区虽然还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中心,但是整个王朝的军事中心已经逐渐转移到了王朝的边境地区,特别是集中在西北、北部以及东北部,这三个与游牧政权紧密连接的重要军事防御地带。当时全国的兵力大约有三分之二集中在边镇节度使手中,皇权的绝对威严遭遇挑战。

安史之乱的爆发实际上就是这种募兵制度与节度使制度不断结合的直接结果,节度使长期驻扎在重要的国防军事区,掌控着强大的作战部队,长此以往,他们对于军队的号召力甚至超过了皇帝。由此一来,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似乎也就更为明朗了。

参考文献:《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