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欲挥师北上取中原,却被一老渔夫阻止,转夺南京后11年灭亡

2020-07-17 13:25:07 作者: 洪秀全欲挥师

前言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年间由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发起的农民起义运动,极大的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甚至定都南京,和清朝廷划江而治。

但是这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却仅仅维系了13年,关于太平天国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人把其归结到定都南京一事上,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到底是对还是错?

01

事情还要从公元1853年1月12日开始说起,当时太平军正是强盛之时,已经攻克了中国中部重镇武昌。在打下武昌之后,太平军有了一定的基础,于是太平军的诸王们就开始对太平军的未来发展展开了谋划。

天王洪秀全认为武汉四省通衢、水运发达、鱼米丰饶,正好以此为都,然后进兵北上夺取河南,进而派兵北伐讨伐“清妖”。

但是武昌虽然水运交通发达,也是鱼米之乡,但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无险可守,在大批清军到来之时,太平军诸王不得不被迫放弃武昌,因而在武昌建都的想法并没有可行性,所以洪秀全又想一举北上夺取河南,定都开封或者洛阳。

其实关于太平天国定都一事上,早在太平军攻克全州之时,翼王石达开就已经提出了进驻四川,依靠成都的天府之国稳扎稳打的发展,“石达开劝令先行入川,再图四扰”。

其实成都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首都,四川天府之国,山川险固、物阜民丰,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隆中对》就已经提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但是定都成都有一个很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出兵不易,而且距离北京较远,对清廷的威胁也较小,不利于太平军日后夺取全国政权。

但是入主四川却可以让四处流窜的太平军有一处稳定的根据地,如此稳扎稳打,日后未必不能和清廷一较高下。虽然石达开早就提出了这个想法,但当时的太平军势如破竹,发展势头正猛,所以其余诸王都不同意石达开过于保守的意见。

02

太平军虽然以洪秀全为首领,但太平军的实际军事指挥权却掌握在东王杨秀清的手里,对于太平军日后的发展路线,杨秀清主张夺取南京作为根据地,然后再扩大战果。

“专意金陵,据为根本,然后遣将四出。分扰南北,即不成事,黄河以南,我可有已”——清廷编纂《贼情汇篡》

在杨秀清看来,江南富庶,以此为根基,派兵四出,即便不能统一全国,也可以和清王朝划江而治。

此时太平军三位最有威望的将领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分别提出了三种构想,杨秀清是如何让洪秀全改变进兵河南的想法呢?

说来,此事也颇有戏剧性,竟然在一个湖南老渔夫身上发生了转折。

据《李秀成自述》提到——“有一老年湖南渔夫,大声扬言亲禀东王:‘不可往河南云,河南河水小而无粮,故困不能解救,南京乃帝王之家,此水手是驾东王座舟之人,被该水手说白,故而改从,后即未往。’”

由此可见,洪秀全和杨秀清本来对于夺取南京一事上并没有什么把握,但是被该渔夫一说,就坚定了夺取南京的决心,而碰巧在这时浙江名士钱江来了一封书信,让洪秀全的态度有所转变,接下来杨秀清就利用“天父附身”的手段命令部队东进夺取南京。

03

公元1853年2月9日,太平军自武汉出发,水陆并进,旌旗蔽空,浩浩荡荡向当时的江宁府出发了,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太平军先克九江,后破安庆,最后于3月20日南京城破,江宁将军厚祥被杀。

3月29日,洪秀全正式进驻南京并发布通告,改江宁府为“天京”,正式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和清王朝南北对峙。

关于建都南京一事上,后世史学家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太平军攻克南京,有了一个长期的根据地,避免了太平军长期以来流动作战的被动局面。江南地区物阜民丰,为太平军将来南征北战,提供了充足的粮草。

但是更多的人趋向于认为,正是因为定都南京使太平军错失了北上夺取政权的良机。

因为南京虽然富饶,但是仅有长江天险可守,进可攻而退却不可守,因此定都南京就要分出大部分兵力来守卫京师,如此一来,太平军就错失了继续北上的良机。而一旦太平军军事失利,则产生的后果可想而知。

许多史学家们也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英文版《太平天国》第一卷中指出——

“南京的占领完全改变了天王的战术,他不再继续进行由前进的恐怖来制衡满洲的、迅速和凯旋的进军,却把他的党徒集合在南京及郊区周围,在同一时期从事组织有朝廷和法院的正规政府。”

而1986版的《中国近代史》则评论道:“过早的在南京建都立业,也给太平天国带来了被动局面,这是保守思想的反映。”

英国人呤唎作为太平天国的参与者也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天王在南京停留下来,实在是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而且是一个使他失去帝国的致命的错误……”

由此可见,在大部分人看来,定都南京确实不是太平天国最好的选择。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