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领土的最北端,真的到北冰洋了吗?

2020-07-31 20:03:47 作者: 元朝领土的最

“日不落”也就是高纬度地区的极昼现象

虽然元朝人曾经达到过北极圈附近,但要确定一片无主之地属于某国的领土,不仅仅需要有人踏足此地,还需要长期留守、居住或管理统辖。就好比我们出国旅游,不能说你曾经去过某个地方,就说那里是中国的领土,而必须要在当地建立定居点并实现有效的管理统治,才能称那里为本国的领土。

而“日不落之山”显然不具有定居点的属性,而那些臣服于蒙古的北方部族据考证也基本生活在冻土带以南地区,与北冰洋相去甚远。例如《元史·地理志》中记载的位置最北部的部族:

“昴昂可剌者,因水为名,附庸于吉利吉思,去大都二两五千里......昼长夜短,日没时炙羊肋熟,东方已曙矣,即唐史所载骨利幹国也。”《元史》中特别描述了昴昂可剌昼长夜短的现象,说太阳下山时煮羊肉,羊肉煮好天就亮了,可以推测昂可剌距离北极圈不远,但并没有到达北冰洋。

而目前可以确定的元朝设置过的最北的定居点为北海侧影所。

中国古人发明的用来侧影定时的日晷

北海侧影所是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为编制《授时历》而在全国范围内设置日影观测点,《元史·天文志》中对全国26个侧影所的位置都有详细的记载,位置较北的四个侧影所位置如下:

而北半球任意地区的北极星角度与当地的纬度相同,参考中国古代一个圆周365度标准,可以推测北海侧影所的纬度在北纬64°左右。同样,元大都“北极出地四十度太强”也与北京北纬40°的纬度相符。

此外,根据北海侧影所的昼夜情况,也可以反推其纬度位置。将元朝一日一百刻换算成现在的一日24小时,可以得出一刻约等于14.4分钟。那么北海侧影所夏至日的昼夜情况为,昼长19小时40分,夜长4小时20分,根据夏至日不同纬度的昼夜时长可以推测北海侧影所的位置在北纬63°左右,与前面根据北极星位置推算的纬度相近。

最后再结合《元史·地理志》中关于昂可剌昼长夜短的记载,可以推测元朝领土的最北端在西起额尔齐斯河东到鄂霍次克海,北纬63°一线。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中将北海侧影所的位置标注在北冰洋沿岸,显然是有失偏颇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课本中的地图,也就是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元朝地图。在这幅将元朝疆域划到北冰洋的地图中,我们看到,铁勒侧影所位于贝加尔湖以北北纬55°附近,北海观影所位于叶尼塞河东边北纬64°附近,并标注有部落名,和千户、万户等宗藩封地,这些地名标注大体上符合元代史料的记载。

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元朝岭北行省地图

但我们也注意到,北纬60°以北的广大地区内除昂可刺外,再也没有标注出一个部落或者定居点,由此可见这一地区并没有元朝人的活动记录。因此,将元朝疆域北界直接画到北冰洋是没有说服力的。

古代中国对于领土主权、国家边界什么的没有现在这么强的观念,尤其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本身就逐水草而居,那里适合放牧就往那里走,导致人们很难确定其历史边界,反映到历史地图编制上来,就是找到几个确定的点,然后画粗略地画一条弧线,例如我们平时看到汉唐疆域地图都是如此。那么为什么到了元朝这里,就搞特殊化,在没有有力证据的情况下,直接画到了北冰洋呢?

《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南宋、金、西夏时期地图

网上常见的说法是,当时绘制地图时正处于中苏交恶的时期,为了膈应苏联而故意将元朝的地图北界直接划到了北冰洋。当然,这也是网上的说法,具体是何种原因,我也就不做妄议了,但在我看来,以北纬63°为北界,在划定元朝疆域地图,是一种比较正确的画法。

日本课本中元朝及四大汗国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