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大破荆军。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
这段话出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卷七十三,所谓荆地,是指当时最后一个被秦国消灭的楚国。因为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曾经改名为楚,秦始皇为了避讳,就将楚国叫做"荆"。
在秦国灭楚之后,才将触手伸到"百越"之地。这个"百越"本来是春秋晚期的越国,主要在现在的广东,广西地区,这些人的生活习俗和文化都和中原人有很大的不同。虽然越国曾经被楚国征服,但是楚国也并没有能力直接管辖他们,只是作为一种藩属国的形式存在。
在楚国覆灭以后,根据《绝越书》记载:"秦始皇并楚,百越叛去。"
这些百越各族纷纷自立,这在秦始皇看来是一个相当大的祸患。虽然这地方史称"蛮荒之地",可如果放任这些越人自立,他们有可能结合形成更大的部族,成为一支对秦朝不利的力量。
在征讨百越的时候,因为当时他们居住分散,秦王派遣大将屠睢为主将,征集了50万大军。将兵力分为五路南下,进攻百越。"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
其中一路由今江西向东进发,攻取东瓯和闽越,这主要在现在的福建境内。这一路相对顺利,出兵当年就平定了。而其他四路都遭遇了很大的打击。尤其是位于今天广西的"西瓯",这地方群山峻岭,到处是山林野兽,除了居住已久的土著居民,秦军很难找到方向。
再加上交通不便,运输很难及时送到,尽管秦军已经用尽全力,仍然僵持不下。公元前218年,西瓯军对秦军发出反击,秦军伤亡惨烈,"伏尸流血数百万"
因为当时的主将屠睢见许久战争没有进展,心情十分焦急,于是杀红了眼,甚至滥杀无辜,引起了当地居民的反感,不久被暗杀,秦军的粮道也被百越军给毁了。秦和百越的这次战争,秦可以说伤亡惨重。
"当是时,秦祸北构於胡,南挂於越,宿兵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屠睢战死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秦始皇那里,这让秦始皇震怒,一个小小的蛮荒之地,动用五十万大军,居然死伤惨重,这也让始皇开始意识到这些越人的强大,如果任由他们发展下去,只会给秦国带来更大的威胁。
此时也正是秦国刚刚灭亡六国的时候,秦国已经没有其他的敌人了,百越可以说是当时秦国的唯一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始皇下了很大力气,首先,要解决这五十万人的粮草问题。
官员史禄给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既然陆路不通,咱们就走水路吧。他提出可以在湘水和漓水之间修建一个渠道,然后只用顺着渠道运粮,岭南大军的粮草就一定能解决。
这让秦始皇很高兴,于是史禄征调了十万军官和农夫,开凿水渠,这个渠修了五年的时间,终于能够让粮船顺江而下,粮草问题终于解决。这条渠被称为"灵渠"这一次,秦王的大军终于势不可挡,一举将岭南拿下。
"三十三年(前214),发诸尝逋亡人、赘壻、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
《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
这一战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场战争,史称"秦瓯之战"。这场战争最关键的取胜条件,是这条神奇的"灵渠",这条灵渠可以说是中原文明传入岭南的重要渠道,成为了孕育中华民族之灵的湘漓走廊。连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实现了南北航运的畅通。
这条灵渠的建造并不容易,动用了十万大军还耗费了五年的时间。既然百越人这么难对付,秦始皇为什么非要对付他不可呢?像当年的楚国一样,当成附属领地处理不也很好吗?
贾谊在《过秦论》里评价秦王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也就是说秦始皇的欲望远远不止中原地区,他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就是费了再多的钱财,再多的人力物力,为了实现自己的欲望他也在所不惜,他根本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前面。这也是后来为什么秦政权到了二代就被推翻的原因。
不过始皇修建灵渠,终究是将岭南这个当时的"蛮荒之地"并入中国版图。在秦始皇去世以后,这些岭南人建立了南越国,当时驻守岭南的秦国军官赵佗将先进的中原文明带进了岭南,越人逐渐改变了野蛮的习俗,渐渐被汉人所同化。
直到汉武帝时期,汉军大举进攻南越国,并将之灭亡。从此以后,岭南各郡彻底并入华夏版图,从此再未分割过。现今我们可以看到,这片"蛮荒之地",变成了我国沿海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区,为我国的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可以看出,骁勇善战,智勇双全的岭南人当年成功的拖垮了秦国,现在还是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优势。秦始皇的征服欲没能成功,反倒给后世招来了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