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遗言背后的秘密

2020-07-17 21:06:38 作者: 刘备的遗言背

孙策的托孤故事和刘备托孤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处。孙权继位时已经十六岁了,在他的那个年代就已经是成人了,我们不能认为孙策也让张昭"取而代之"吧。

古人记载历史事件惜字如金,古代和现在的字意理解也有偏差,这就造成了现代人读历史的误解。吕思勉先生就说"知古人叙事,多不堪密,欲求一事之真,非相互校勘不可也。"或许,我们真的错误的理解了"君可自取"的意思。

吕思勉先生在他的《三国史话》中的读书札记中针对以上问题还特别选择了《三国志·董昭传》中的一则故事,曹操平定北方以后,权倾一时。董昭就对曹操说:"宜修古建封五等。"太祖(曹操)曰:"建设五等者,圣人也,又非人臣所制,吾何以堪之?"昭曰:"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董昭建议曹操实习古法建立的公、侯、伯、子、男等封爵制度,实际上董昭话中有话,就是让曹操继位。曹操雄才大略,董昭的话曹操头领自然是心知肚明。这属于高手过招。听了董昭的话,曹操说"建立五等封爵制度的,是圣人,不是做大臣的所能做的,我怎么能够担当的起呢?"曹操显然想试试董昭话语中的底线。董昭又说"自古以来,大臣匡扶天下的,没有像您今天这样的功绩,建立了今天这样的功劳,没有长久处在臣子的地位的。"

吕思勉先生就认为,董昭的话是晓畅之言,也是当时的形式所逼,这个时候就是圣人来看到这个情况也没有办法,也就是说董昭是一个明白人。"菁华已竭,褰(qian)裳去之。"一个人的才华精力已经枯竭,就应该可以退隐江湖。这句话或许说起来容易,但行动起来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古代有盖世才华的豪杰圣贤,最终都不能在这件事情免遭失败的命运。

所以,理解刘备的遗言"如其不才,军可自取"让诸葛亮自己上位是不可能的。

陈寿的《三国志》评价刘备说"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这段话也只是说强调了刘备"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