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收藏之风刮得比较猛烈,随之而来的是鉴宝大师、收藏大家遍地都是,仿佛一夜之间收藏界大丰收了。但有这么一位,在收藏界提起来,谁都要竖起大拇指,马未都也对他十分推崇,这位收藏大家就是孙瀛洲。
孙瀛洲是河北人,从小家境贫苦,因为距离北京近,十四岁为了谋生就到了北京,成为了一名“北漂”。他先是在家具店当学徒,后来又到了古玩铺子里,因为聪明机灵,干活利索,得到了老掌柜的偏爱。他跟着老掌柜学了不少古玩知识。
在古玩铺子那几年,是孙瀛洲收获历练最多的阶段。他学会了古玩鉴赏,又学会了采买记账。这些为他今后创办自己的古玩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出身农家,但是孙瀛洲经商自有一套,积累十几年后,他终于在北京的东四南街上开办了——敦华斋。
孙瀛洲对古陶瓷的鉴赏特别在行,所以他开办的敦化斋,也以经营、鉴定、收藏瓷器为主。因为诚信且鉴定手艺高,孙瀛洲的铺子很快就在北京打响了招牌,成为了首屈一指的古玩店。提起买古玩,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这里。
铺子生意最好的时候,光学徒就有20多人,每个月买进卖出的古玩上万件,店里的收银流水每天都要用箱子装好,抬去银行存起来,生意的火爆可见一斑。
孙瀛洲的生意好,家财积累很快,因此买起古玩来是一掷千金,毫不手软,一副富豪的作派。可令谁也想象不到的是,他在日常生活中,却可以用抠门两个字来形容。
如此大富之家,每星期竟然只买二两肉,他自己也很少在外面吃饭,实在避免不了就提前吃碗面,去了什么也不吃,这样就能不结账。包括对子女的教育,孙瀛洲也是以节俭为先,绝无浪费。
日本侵占北京时,一家古玩店经营不下去打算关门,孙瀛洲去收货底子。他一眼就看中一对斗彩三秋杯,这对杯子青灰色,绘有菊、蝶等图案,十分精美,乃明朝成化年间烧制。蝶翅上的姹紫彩色浓无光,后世无人能仿制,因此收藏价值极高。
这斗彩杯是御用之物,能保留到现在实属不易,算得上是稀世珍宝,轻易不会在世上露面。孙瀛洲二话没说,当即出了40根金条买下了这对杯子。要知道,四十根金条,在当时战乱年代,可以在北京买下好几套房子。
四十根金条也差不多掏空了孙瀛洲多年的积蓄,平时吃肉只吃二两肉丝的他,买起古玩来,果然是眼睛都不眨,这大概就是千金难买心头好吧。这对斗彩杯成为了他的心爱之物,连家里人想看看,都不愿意。当时的北平古玩商会会长想要高价收购,他都坚决拒绝了。
但就是这么舍不得卖给他人,舍不得给自家人看的斗彩杯,在建国后,竟然被孙瀛洲无偿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这对难得的宝贝,成为了故宫的镇馆之宝。
孙瀛洲爱文物,超过爱自己,但他更爱国家。抗战期间,孙瀛洲拿出自己的积蓄购买了军需用品送到了抗日前线,花费达到数十万大洋。抗美援朝时期,他又捐出了自己珍藏的瓷器古玩,把拍卖所得上百万款项全都捐给了国家。
除了捐钱,孙瀛洲还把自己的两个儿子都托付给国家,让他们参军到最艰苦的西北边疆地区,为国尽忠。孙瀛洲饱受外敌入侵的痛苦,对新中国的热爱是发自肺腑的。
50年代,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孙瀛洲把自己多年来收藏的3000多件文物古董全部无偿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馆。为了清点这些文物,故宫博物院出动了十几位专家,花费了一个多月,用来20多辆卡车。孙瀛洲的收藏品之多,可想而知。
这些文物中,仅瓷器就达到2300多件,犀牛角杯子32个,珍贵资料近500件。据说当时北京城所有的犀牛角杯子,都在孙瀛洲家收藏着,价值难以估量。
在这之后,孙瀛洲又陆续捐出瓷器、瓷器资料以及各种小文物共计3000多件。他的爱国之心,值得所有人尊重敬仰。故宫博物馆专门请他到故宫担任研究员,他带着陶瓷专业人员,为故宫瓷器的整理鉴定作出了不小的贡献,抢救了大批的珍贵文物。
在他的培养下,古陶瓷鉴定领域增加了不少的专家。在真正的收藏大家心中,收藏品捐献给了国家,才是物得其所,才更能体现出一件文物的真正价值。他们把收藏当做事业,把热爱自己的国家当做心中的信仰。
【参考文献:《孙瀛洲》、《父亲与古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