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势力鲜于辅,推翻公孙瓒统治的重要力量,袁曹争霸中倒向曹操

2020-07-17 21:09:30 作者: 汉末势力鲜于

汉末三国时期不仅有二袁、曹、孙、刘这些比较大的军阀,还有很多比较弱小的、影响力较低的小势力。这些势力在大军阀的倾轧下很难独立生存,不过有的时候也能在特定情况之下发挥出特别重要的作用,从而影响历史走向。下面小编要介绍的就是汉末一支不太强大,也不太出名的势力——鲜于辅,他是推翻公孙瓒在幽州统治的重要力量,在曹操与袁氏争霸时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为故主报仇的幽州从事鲜于辅

鲜于辅并没有被朝廷或者其他有实力的军阀任命为州牧、州刺史、郡守这样的地方长官,也没有一呼百应的豪侠之名,他能够在汉末历史上发挥作用,最大的契机是源于幽州牧刘虞与奋武将军公孙瓒之间的矛盾。

二者矛盾由来已久,在面对鲜卑、乌桓等游牧民族的态度上,刘虞以安抚为主,公孙瓒则极为强硬;在对袁术的态度上,二人也有分歧,刘虞不顾公孙瓒的反对派兵与袁术联合,公孙瓒抢先一步派从弟公孙越与袁术联合,还扣押了在袁术身边的刘虞的儿子刘和;公孙瓒与袁绍为了争夺冀州、青州爆发了旷日持久的战争,这也引起刘虞的不满。双方的矛盾非常尖锐,最后导致刀兵相向。

刘虞是率先发难,还抓了一个好时机,奈何他的军事能力实在太过于弱鸡,反而被公孙瓒击溃。公孙瓒先是抓住刘虞当傀儡,正赶上董卓去世,李傕、郭汜控制的汉室派人拉拢刘虞,公孙瓒就直接干掉刘虞,自己全权控制幽州。

公孙瓒表面上在幽州的权重增加,实际上为自己埋下覆灭的祸根。首先刘虞在幽州的名望非常高,无论是汉人还是鲜卑、乌桓人,都比较认可刘虞在幽州的统治。公孙瓒杀死刘虞,自己的名望会受到巨大打击;其次公孙瓒没有及时妥当的善后工作,反而对幽州世家大户进行残酷地统治,遏制世家的力量。公孙瓒在幽州的名望跌进了谷底,不久后也受到强烈的反弹。

幽州从事鲜于辅、齐周与骑都尉鲜于银率领州兵对抗公孙瓒,鲜于辅等人又联合阎柔招揽鲜卑、乌桓等势力,组成一支成分较为复杂,但目的很单一的联军。鲜于辅联军击败公孙瓒所置渔阳太守邹丹,又吸收袁绍部将麹义以及刘和(刘和从袁术处逃离,又被袁绍扣留)的部队,与公孙瓒作战中接连取胜。

鲜于辅联军直接打破了公孙瓒的野心,动摇了公孙瓒的后方,将公孙瓒势力压缩到易京一带。终于在建安四年(即公元199年),袁绍大举进攻并且消灭公孙瓒,保证幽州暂时的安稳,加上部分青州和并州,就是所谓的冀州、幽州、青州、并州四州之地。

鲜于辅在袁曹争霸中做出的决策

公孙瓒失败后,袁绍名义上是将幽州收入囊中,但是鲜于辅联军也有一定的力量。鲜于辅在联军当中声望最高,于是自领渔阳太守,以田豫为长史(边境郡国的郡丞就是长史),算是独立于袁绍的一支力量。而此时北方的格局进行了一个新的阶段。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消灭吕布;建安四年曹操以帮助袁绍的旗号背刺袁绍,结果因为袁绍及时消灭公孙瓒而失败,不过还是消灭了倾向于袁绍的势力眭固,袁绍和曹操的全面战争已经呈现端倪;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爆发,两个北方的庞然大物真正地碰撞在一起,也牵连到一些其他势力。

幽州在东汉的北方,渔阳在幽州的北方,可以说是身处边陲,距离官渡战场还是比较悬远,这或许是鲜于辅拥有选择的权力的原因。此时渔阳距离曹操势力范围完全被袁绍势力隔绝,而袁绍的力量又远远强于曹操,按理说鲜于辅应该站在袁绍一方。但是田豫非常看好曹操,认为平定天下的人必定是曹操,鲜于辅又十分信任田豫,于是也站在曹操一方。

鲜于辅亲自到曹操这里投诚,帮助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对于鲜于辅这种在地方有影响力,同时也有自己的力量的人物,曹操也是能够给出一个宽松的待遇,比如臧霸、昌豨、李通等人。鲜于辅也是如此,曹操让鲜于辅回到渔阳,继续镇压、安抚幽州地区,在客观上也是保持鲜于辅的偏向独立势力的性质。等到曹操陆续击败袁尚、袁谭、袁熙、高干以及亲近袁氏的三郡乌桓,彻底地控制河北地区之后,那么鲜于辅自然就没有脱离曹操的空间和动机了。

鲜于辅的后续事迹

鲜于辅在汉末三国的性质类似于臧霸、李通、张燕这些人,可能在出身上要强一些,起兵的原因也更加名正言顺,是以刘虞从事的身份为刘虞报仇而起兵。鲜于辅在《三国志》当中没有个人列传,其事迹都是分散于其他人的传记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