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的前世今生

2020-07-18 13:20:32 作者: 伊朗的前世今

在世界诸多国家中,伊朗一直是个特殊的存在。

曾经的辉煌历史和近现代的特立独行给这个国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么,伊朗为何叫伊朗,又为何推翻倡导现代化的巴列维政权,变成如今政教合一的特殊模式?

1 前世——“伊朗”与“雅利安人”及“波斯”的关系

“伊朗”在古伊朗语中的意思是“雅利安人”“雅利安人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雅利安族(即伊朗族)分为两大支,一支进入伊朗高原,另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即印度地区)。

先说进入印度的这支。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在与当地人的交锋中取得优势,创建了“吠陀文明”。雅利安人在《吠陀经》中宣称自己是高级种姓,当地土著为低级种姓。印度的种姓制度由此发端。

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分为三部:埃兰、米底和波斯。它们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公元前550年左右,波斯在居鲁士大帝的领导下强盛起来,吞并了埃兰和米底两个王国,伊朗高原上的雅利安人重归一统。

居鲁士大帝与其继任者在统一了伊朗高原后继续开疆拓土,陆续征服了两河流域、埃及、中亚(部分地区)和印度北部地区,将埃及、印度、两河流域三大文明同时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

波斯帝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幅员之广大、人口之众多前所未有,影响力绵延至今。提起波斯帝国这段历史,伊朗人至今仍然感到骄傲和自豪。

也正是因为波斯帝国的强大影响力,后来在伊朗高原上建立的国家都以波斯帝国的继承者自居。与此同时,波斯,这个原本的部落名称也被用来指代伊朗高原上所有的雅利安族群(埃兰人和米底人当时只是臣服,并未灭绝)。

一战和二战时期,伊朗和德国关系非常亲密。所以,当德国纳粹宣扬“种族主义”,提出“雅利安人种是最优秀的人种”时,作为真正的雅利安人国家,伊朗怎能无动于衷?

心动不如行动。于是,在1935年,巴列维王朝君主礼萨汗宣布将国名由“波斯”改为“伊朗”,也就是“雅利安人的国家”。

2 信仰——伊朗人与伊斯兰教及阿拉伯人的关系

居鲁士大帝创建的波斯帝国在公元前330年左右被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帝国所灭。

自此之后,伊朗高原上陆续出现过塞琉古帝国、安息帝国、萨珊帝国等许多政权。其中,对伊朗人影响最大的,当属阿拉伯帝国的入侵和征服。

伊朗人原本主要信奉琐罗亚斯德教(俗称拜火教,中国亦称之为“祆教”)。后来,琐罗亚斯德教由于存在种姓制度等诸多陈规陋习而在伊朗境内逐渐衰落。公元637年,崛起于沙漠的阿拉伯帝国攻入了伊朗萨珊帝国都城泰西封。

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者对不信仰伊斯兰教的异教徒横征暴敛。为了更好地生存,伊朗人开始逐渐信奉伊斯兰教。

在此后的数百年间,越来越多的伊朗人皈依伊斯兰教,且大部分都属于逊尼派。

公元1501年,信奉什叶派的伊斯玛仪在伊朗建立了萨法维王朝。为了扩大统治基础,让国民团结一致对抗同样信奉伊斯兰教的周边国家(如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均为逊尼派),伊斯玛仪在伊朗境内强行推广什叶派,不愿改信什叶派的逊尼派会遭到杀戮和流放。

在萨法维王朝历代君主的强推下,到了16世纪末,伊朗境内绝大部分民众都已经成了什叶派信徒。

近现代以来,随着伊朗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宗教所起到的团结和凝聚人心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3 今生——伊朗人为何要抛弃礼萨

1963年,巴列维王朝的君主礼萨国王宣布在伊朗开展名为“白色革命”的经济与社会改革。

礼萨国王将这次改革的主导思想概括为“人人享受应有的权益”。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在全国推行义务教育和免费午餐、施行社会保障制度、宣布男女平等,女性拥有选举权、扫盲、改革土地制度并实施国有企业的私有化……

改革措施实施之后,成效显著,在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间,伊朗的经济增速保持在年均16%到17%。

人民的收入大幅增长,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首都德黑兰从一个破旧的小城摇身一变成为闻名世界的国际大都市。整个伊朗看起来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在巨大成就的背后,却存在着不少问题和隐患。

首先,巴列维政府在土地、教育和婚姻等领域的改革严重损害了教士阶层的金钱利益和宗教权威,引发他们的强烈不满,而在伊朗这样一个几乎全民信教的国家,宗教领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