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武驰名四海,源于佛道两家宗师的修炼之法。一为少林达摩,另一则为武当张三丰,是以素有“南尊武当,北崇少林”的说法。张三丰,本就是佛道界中最负盛名且又真实存在的大佬。
对于许多19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中国人来说,“张三丰”的大名,确实更多是金庸武侠给推销出来的。在金庸的作品里,老张武当派宗师,仙风道骨,神功盖世,是王重阳、独孤求败、扫地僧那层最顶级梯队的高手,武功境界甚至可称所有出场人物第一,也是为数不多的全然正面的大师,让人彻底服气。
金庸写张三丰,有个小冲突:一方面,写的有血有肉,荡气回肠,稀疏的字里行间,有一股难得的钦佩与情分挹注在里面。但另一方面,张三丰确实不是他笔下的主角,作者花费在他身上的笔墨,和张无忌等中心比起来,很有欠缺。关于张三丰的文字,只散落在《神雕侠侣》与《倚天屠龙记》描写之中,是碎笔零墨汇聚在一块,方得以凸显的。
是以,一直以来,读者未免都有点遗憾,我还记得中学那回读过一本“金庸新著”本,也很好看,写的就是少年张三丰的故事,要满足的无非就是这种缺憾;同时,大家也未免有些疑惑: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物,又是金庸那么五体投地之人,完整的故事框架也早已若隐若现,何以金大侠就不能专门为他写一部书呢?
我要说的是,综合而言,在金庸小说中,张三丰的存在感并不低,笔墨并不少。而且,他也确实有心要为张三丰独立立传的,只是事与愿违,没有实现罢了。
金大侠写了很多武林大师,张三丰是其中寥寥几位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据一些史料记录,老张宋元明初辽东人,生于1247年,活了多少岁没人知道,本名君宝,道号三丰,道教武当派始祖。
正史盘过他履历,说他14岁时考取过文武状元,18岁还出任过博陵县令这种中层公务员。后来不知咋地,突然辞职出家修道去了。此后,就成了一代宗师,余威让武当山至今收180门票,还觉得是对我等群众开恩。
金庸非常崇拜张三丰。他杂文评价过张三丰,说他是“中国武学史上不出世的奇人”。晚年,在一篇写吴清源的随笔中,也给了张三丰最高的赞誉。他的作品,和众多配角相较,写张三丰的笔墨实际也并不太少,而且,张三丰是他人物群像中最鲜活的那种。
张三丰不是主角,但他始终是一个很重要的环扣。他最早出场,是在《神雕侠侣》的结尾,余音袅袅,接着又由他,引出《倚天屠龙记》的传奇。《倚天屠龙记》原著,前两章讲的,就是郭襄与张三丰的感人故事。
从金庸的文章中,我们还知道,他不是没想过专力写张三丰,他甚至是有意给张真人独立立传的。
早在1960年代,他曾经定好一个写作计划,弄系列专栏,规模以短篇小说为主,专写中国历史上很知名的那些传奇大人物,有类乎人物传记,只不过题材形式还是武侠小说而已。这里面,赫然在列的就有宋元明三跨的张三丰。
照此安排,他先写出了《越女传》,时间在1970年前后。可是天不遂愿的是,此后的岁月,因为杂事太多,他又想先忙着专心致意于旧小说的修改工作,结果一拖再拖,反倒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继续完成余下的规划了。是以,写张三丰的愿望,就此搁浅。
不过,且先不说有没时间了,我想,以金大侠的有名的“历史癖”,谅他才高八斗,如何独立处理张三丰,其实也是个难题。我们知道,张三丰很特殊,尤其特殊在于,他在历史中是宗师一样的人物,在现实中名声也大得很,百年来无数广场上那一堆堆老头老太太打的太极,就是来自张真人的祖传,真不好写。
正经地写吧,就容易写成了无闲趣的历史传记书,不按常理去渲染,虚构他的事件踪迹,加料YY,绝对又会有一大堆人骂——他可是半历史半传说的宗师呀,又兼有宗教背景,编排他的故事,争议性可能会太大吧。
这样的张三丰,怎岂是—部武侠小说作品,所能轻易表达的呢!金大侠在踌躇中让此盘算流产,引人遗憾,又情理之中吧。
还有一点,搬出张三丰,作为背景人物,设置为幕后大Boss,固然顺理成章。可是,从纯写作技术层面考量,若真的单独为老张立传,实际上,无论写作空间也好、主题发挥也好,故事趣味性也好,都有太大的限制。
论人设,老张这辈子,活了100多岁,人生与练武的时间跨度前所未有的大,一出场都是要90岁。你说一个活了一百多岁的寿星,跨越宋元明三朝,他无比拖沓还漫长的人生,该从哪一阶段的落笔的好,难不成将他一生都搞进去么!对于任何一个写作者而言,这都是难以抉择的困扰。
论经历,他基本上又都躲在武当山上闭关自学,得道高人,无世无争,用现在理解就是个纯技术宅男。没有精彩绝伦的江湖经历,缺乏闯荡行侠仗义的恩仇录,生平既无跌宕起伏的情节,身后连像样的boss都没得,甚至连真正意义上的女主都落空,怎么写?
还有,武侠小说,重心是侠邪、恩仇、男女,张三丰的人生也缺乏戏剧性。他的开始与结局,剧本都给好了出家作道士的现成答案,一生也差不多都在山上隐居,似乎除了领张无忌跑过一次少林寺外,剩余时光都呆在武当山上消磨。感情线上,特么还是个单身汉,女人的手都没牵过,连男女情爱路线都草草注定了归向。这些,对于读者而来,是无法满足他们的武侠趣味幻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