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侄大战,稳操胜券的建文帝一再错失良机朱允炆:“勿伤皇叔”

2020-07-19 00:05:34 作者: 叔侄大战,稳

洪武末年,诸公侯具尽,存者惟炳文及武定侯郭英。

洪武末年,雄才伟略的放牛娃朱元璋,因建文帝朱允炆,性格仁弱,便将功勋宿将屠戮殆尽。只留下了善于防守的耿炳文,以及难堪大任的郭英。

即将行刑的将领

在朱元璋看来,外有自家藩王们抵御强敌,内无骄兵悍将,大明江山已经固若金汤,可惜一场酣畅淋漓的叔侄大战,打破了他的一切幻想。

建文元年,朱允炆与心腹近臣齐泰、黄子澄等商议后决定削藩。大家在先拿谁开刀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最后朱允炆采纳黄子澄建议,按着从弱到强的顺序将周、代、湘、齐、岷等藩王依次拿下。

朱允炆影视剧照

接下来他们将目标对准了燕王朱棣,可惜已经有所准备的朱棣岂是那么好对付的!

齐泰、黄子澄等文臣深受皇帝信任,可惜未经战争磨砺的他们,对于行军打仗丝毫不懂,却屡出昏招。

如果朱允炆能第一时间拿燕王开刀,那么毫无防备的朱棣定会束手就擒,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朱允炆第一次错失良机。

朱棣影视剧照

接下来准备妥当的朱棣在北平起兵,歼灭了附近的围剿军队。消息传到南京,朱允炆派老将耿炳文率大军北伐。

善于守城的耿炳文宝刀未老,在北平附近的真定初尝败绩后,便坚守不出。这下可急坏了朱允炆,于是“善于谋略”的黄子澄及时出现,举荐同样“出类拔萃”的李景隆执掌大军,朱允炆立即应允。

听闻此人将与自己对垒,朱棣大喜过望,而李景隆也“不负众望”,免费为朱棣当了一回运输大队长,几次交手过后只得狼狈南逃,将朱允炆的军队、粮草辎重统统送给了朱棣。

李景隆影视剧照

朱允炆又一次判断失误,错失良机。

因为从当时的局势分析,耿炳文无疑是平燕的最佳人选:

一、硕果仅存的洪武老臣耿炳文,虽不善进攻,却久经战阵,岂是初出茅庐的李景隆所能比肩。

二、朱棣藩王身份起兵,对抗朝廷,历来重视正统的大明臣民还是心向朱允炆。

三、作为皇帝的朱允炆可以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处于苦寒之地的朱棣只有北平一隅之地。在被大军围困的情况下,必定弹尽粮绝,开城投降。

可惜,本可以看困兽之斗的朱允炆却急于求成,临阵换将。

到了此时,这场叔侄大战的最后结果已经变成了五五开,屡战屡败的朱允炆尚有翻盘机会。

经过李景隆的及时“输血”,朱棣很快占据了山东,随时准备南下直捣黄龙。朱允炆终于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但也只是命令溃败的部队立即收拢、沿途军队严阵以待,被动防御,等着声势大振的朱棣进攻。

拥有大半江山的朱允炆,再一次错过了机会。

性格仁弱的朱允炆只是在宫中,焦急的等待着,不断战败的奏报。

此时朝廷军队最需要的是士气,很多将领听闻燕王已至,便不战而降,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已经对皇帝失望之极。此时朱允炆御驾亲征,定能鼓舞全军士气,在军队人数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携天子之威一鼓作气将燕王斩于马下。

《明史》中记载:“今尔等将士,与燕王对垒,亦须善体此意,毋使朕有杀叔父名。”

在耿炳文率大军出发前,朱允炆曾告诫过他:“你们和我叔叔打仗可千万不要伤到他,使我背上杀害叔叔的恶名。”

本来众将士根本没有伤到朱棣的机会,可是胆大张狂的朱棣居然带着数个随从,在天黑之时来到敌军营外宿营,很快被将领盛庸发现,碍于皇帝诏令,只能无奈放任其离去。

这个朱允炆一定是读书读傻了,居然下达如此荒唐的诏书,错过了最后一次翻盘的良机。

朱棣大军很快来到了南京城下,沉寂多时的李景隆,开门投降。

燕军攻城拔寨

我有时真的怀疑,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李景隆是朱棣的密探,他的演技足以写入教科书,堪称:卧底小神童!

最终,智谋、果敢、狠毒都不如叔叔的朱允炆在南京皇宫的一片熊熊大火中,消失不见。留下了一个千古谜团:建文帝是被火烧死了,还是乔装僧人云游四海。

对此我查过很多资料,都没有明确的证据指向。但是我本人宁愿相信朱允炆能逃出火海,在某个地方隐姓埋名的活着,不知道大家是怎么认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