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行侠仗义而被贬的苏轼,追求自我最后发迹的高俅:苏轼太聪明了

2020-07-19 00:03:13 作者: 因行侠仗义而

高俅因为《水浒》对他的描写广为人知,奸臣的形象深入人心。《宋史》却没有他的传记,他的事迹只散见于《徽宗本纪》、《钦宗本纪》与《李纲传》、《李若水传》里,都只是寥寥数语。

高俅与苏轼同是北宋末期人物,苏轼逝于1101年,享年64岁,高俅出生年月不详,逝于1126年,由此推理,高俅比苏轼小十几岁。

《水浒》以及一些野史,提到了苏轼与高俅的关系。苏轼进士出身,高俅出生市井,他俩身份不一样,却有一段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渊源。

高俅虽然出生市井,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高俅最拿手的是踢得一脚好球。

野史记载,高俅除了多才多艺,还能写一手非常漂亮的毛笔字,曾经是苏轼手下一名抄抄写写的秘书。

宋哲宗年间,苏轼官至礼部尚书,大富大贵。这时,出生卑贱的高俅,只能靠自己的才能在富贵人家帮闲。高俅的发迹应该要感谢苏轼。

宋朝最赚钱的生意可能是开生药铺。高俅的发迹也与开生药铺的富人有关。

《水浒》中说,高俅先是在京城开生药铺的董将士家帮闲,董将士把他推荐给苏轼,苏轼又将高俅推荐给宋神宗的驸马都太尉王诜。

宋神宗死后,儿子宋哲宗继位,这时候,王诜是宋哲宗的妹夫。

驸马都太尉王诜得到苏轼推荐来的高俅,很是喜欢,收留高俅做了个亲随。

一次,王诜让高俅到宋哲宗的弟弟瑞王赵佶家办事,瑞王正好与一班人在院中蹴球,一个球飞来,瑞王没有接着,这个球正好飞到高俅身边,高俅一个"鸳鸯拐"将球踢还瑞王,看到高俅球技不错,瑞王大喜,向驸马讨要高俅,高俅又成了瑞王的人。

宋哲宗无子,死后,弟弟瑞王继位,即为宋徽宗。宋徽宗赏识高俅,高俅从此发迹。

苏轼虽然是大文豪,诗词文章盖世,却有点不识时务。王安石变法时,他是反对派,被贬到黄州五年。

被贬后,苏轼痛定思痛,认为他丢官被贬,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要想获得富贵,就不能自作聪明、太有主见,而应该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在黄州期间,苏轼的侍妾为郁郁不得志的苏轼生下一个男孩,苏轼写了一首《洗儿诗》表明了他的心迹。

这时的苏轼认为,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人看起来愚鲁,好像无所作为,但却能"无灾无难到公卿"。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王安石死后,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上台,苏轼又反对尽废王安石新法,得罪很多人,幸有元老重臣营救,苏轼才免一死,被贬到海南,差点老死边荒。

宋徽宗时,苏轼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明代杭州一位叫瞿存斋的人也写了一首类似苏轼写的诗:自古文章厄命穷,聪明未必胜愚蒙。笔端花与胸中锦,赚得相如四壁空。

苏轼和这个明朝人的诗,揭露了生活中的一个事实:聪明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但是聪明如果不得法,也会被聪明误。

苏轼如果不聪明,就不能高中进士,也就没有早期的大富大贵的生活。

但是聪明,有苏轼的聪明,也有高俅的聪明。苏轼的聪明,在权力的社会,往往会成为害自己的聪明。

大概是儒家的书读多了,苏轼把道德理想放在第一位,不太注意迎合同僚,这就很容易犯政治错误,犯了政治错误,到手的富贵就会付之东流。

高俅比苏轼聪明的地方是,高俅不会用"仁义礼智信、为国为民"等道德说教来束缚自己。

高俅只一心一意向上爬,任何事情,不管多么高尚和正义,只要可能损害自己的利益,高俅都不会做。

因此,高俅这种人不会行侠仗义,不会为民请命,所以高俅是不会犯政治错误的。

小说《水浒》和《荡寇志》都把高俅描写为奸臣,这是普通人的见识。

其实,在宋朝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心目中,高俅才是忠臣,他忠心耿耿为皇帝着想,让皇帝感觉舒服。苏轼则自恃才高,自以为是,说话经常让皇帝感觉不快,站在皇帝的角度,这才是奸臣。

《荡寇志》说高俅死于梁山好汉的谋杀,这与《宋史》记载不同。

不管怎么说,高俅寿终正寝,得了个善终,如果不是同僚倾轧,帝王还得穿上丧服为高俅举行葬礼。

另外,野史记载高俅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发迹后,不忘苏轼的推荐,对落难的苏轼及其后入有很多关照。

总之,高俅被后人渲染成奸臣,普通人看不到事物的本质,人云亦云,也以为高俅是奸臣。

但是在最高统治者眼中,高俅却是忠臣。这是高俅在官场能够如鱼得水的原因。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