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故事·图说 | 刘军亮:最强压力背后,期待的是生命重新绽放

2020-07-16 13:57:45 作者: 城阳故事·图

重症医学科,即重症监护病房,也就是我们习惯称呼的ICU。这里时常上演现实版“生死时速”,时间都精确到每分每秒;这里似乎离死亡很近,但离生的希望也更近。重症医学科是患者家属最后的希望之地,一门之隔仿佛与世隔绝,门背后是普通人眼中的神秘地带。被送至这里的患者往往都是危重病人,这里对医护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极高,既要严格遵守各种岗位操作规程,又要运用现有的医学知识迅速精准地判断和处理病情。刘军亮就是城阳区人民医院ICU的一名主治医师,已从医15年。

“走路带风”,是同事对刘军亮的形容,ICU的快节奏也成了他的“职业病”,他常常称ICU人都是“特种兵”,必须用最顽强的毅力和战斗力去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ICU接收的病人都来自急诊和各个科室,因此刘军亮的知识储备努力做到尽量全面和深入。

“不光要掌握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学科的知识,诊断、药理、病理生理等学科知识也要熟知。同时,对于生理、生化、解剖等最基础的知识,也要成竹在胸。对于心电图、血气分析、呼吸机的使用以及感染方面的控制、内环境的调控、器官功能的维护、营养方面的把握也要更胜一筹。”刘军亮说道。

用“上蹿下跳”来形容刘军亮的工作状态,一点儿也不夸张。不管哪个科室出现了危重患者,他值班时都要前去参与会诊和抢救。进入ICU的患者,一番检查处理下来往往需要两三个小时,患者病情恶化时,还要立即抢救。刘军亮说,只要在岗一分钟,他的神经都是紧绷的,生命不是儿戏,哪怕一秒钟,也可能会挽救一个生命。

前些天,刘军亮值夜班时,接收了一名重症肺部感染休克的患者,患者血钾低,必须尽快补钾,否则极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导致心跳停止。刘军亮立即对患者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泵入,好在穿刺置管和抢救及时,患者已没有生命危险。

这样的抢救,每天都在上演。ICU人对心电监护、动静脉导管置入、床旁肾脏替代治疗、心肺复苏、电除颤、气管插管、各种穿刺、各种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及纤维支气管镜使用、床旁重症超声等的应用,都要做到得心应手。

ICU生活区的医生办公室里比较“简单”,一张桌子,几把椅子,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墙上挂着的心电监护屏幕,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以及血氧饱和度在上面都能一目了然。此时,下了夜班的刘军亮还没有休息,脸上稍显疲惫,他心里牵挂着每一位患者,必须将患者的病情跟白班大夫一一交代清楚了才能放下心来。

刘军亮最初被许多人熟知,大概是他在去贵州帮扶的时候。2019年6月15日,突然接到派驻贵州医疗帮扶任务时,刘军亮的心里既激动又紧张。激动的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医疗工作者,参与帮扶是对自己的认可和考验。紧张的是,距离出发只有三天时间,他必须在这几天里,解决好科室的工作交接并安顿好家人。

一切准备就绪后,刘军亮踏上了援医之路,在贵州关岭县的那片土地上,待了整整一年。在那里他除了要负责县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疗帮扶,还经常跟随医疗扶贫队到大山深处的村寨上义诊,当地各村寨之间都离得比较远,山路崎岖蜿蜒,但比起辛苦,刘军亮的内心受到的冲击更大。

“我们ICU有一句话,叫先救命后治病。”在关岭帮扶期间,刘军亮见到了擅自用草药治疗关节炎而中毒的患者,也见到了为给两头牛拉架被牛角撬伤的失血性休克患者……他都是尽自己所能为他们保住生命。同样面对常见病慢性病患者,他只能在帮扶有限的时间里,让自己的脚步到达更多的地方,见到更多的人,送去更多的温暖和健康。

今年6月18日,刘军亮结束了一年的贵州医疗帮扶任务,终于与家人团聚。他说,这些年来,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陪伴孩子的时间屈指可数,但孩子非常懂事,每次提起爸爸,就是一脸的自豪。虽说ICU的工作紧张、忙碌、压力大,但这些从未动摇过刘军亮那颗治病救人的心,最强压力背后,他最期待的便是生命重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