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勺之战:落魄公子曹刿,面对春秋霸主,演绎一场史诗战斗

2020-07-19 00:06:52 作者: 长勺之战:落

周武王推翻商朝后,分封天下诸侯,以求拱卫王室。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最终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

自此之后,蠢蠢欲动的天下诸侯进入了群雄逐鹿,争强好胜的阶段,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称之为“春秋战国”。

春秋初期,齐桓公任用贤能,推行改革,使得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在位期间,对内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对外联合其余诸侯抗击北方游牧民族,最终受到周天子赏赐,成为春秋时期公认的第一霸主。

但是王霸天下的齐桓公,偏偏对一位落魄公子曹刿无可奈何,这位公子的人生首场军事战役也被载入史册,成为了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

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都位于山东境内,属于近邻,山东人称“齐鲁大地”也由此而来。

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齐国贵族公孙无知弑杀齐襄公,自立为君。这场内乱引发了齐国人民的不满,在几位大夫的联合下,公孙无知被杀。

鲍叔牙和管仲分别迎回在鲁国和莒国避难的小白和公子纠两位公子,意图争夺政权。小白在鲍叔牙的护送下,率先回到齐国,继位为齐桓公。

公子纠眼见大势已去,便回到鲁国,这使得齐鲁两国的关系陡然紧张。齐桓公眼见鲁国庇护公子纠,对鲁国非常不满。与此同时,鲁庄公却认为公子纠身为小白兄长,理应继承齐国国君的王位。

于是鲁庄公便派兵强行护送公子纠进入齐国境内,齐桓公在鲍叔牙的建议下,决定“以兵拒之”。双方各投入300辆兵车进行战斗,鲁国最终惨败而归,鲁庄公也差点被俘。

在齐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下,鲁庄公改变了原有的立场,杀死公子纠并把管仲押送到齐国。但是这种示弱行为并没有得到齐桓公的谅解,齐国大军逐步进入鲁国境内,意图一举征服鲁国。

在强敌压境的情况下,鲁庄公决定倾全国之兵与齐作战。与此同时,鲁国境内的一名落魄公子曹刿不忍看见自己国家被人蹂躏,于是请求入见庄公,请求参与战事。

双方围绕这次军事准备,进行了一次深入交谈,也正是因为这次交谈才坚定了鲁庄公战胜齐国的决心。

初次见面,曹刿就直接询问庄公“我们依靠什么跟齐国作战?”庄公说道““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说道“这种小恩小惠不能施恩于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庄公说道“自己对于神灵是非常虔诚的,祭祀用的物品从来不敢虚报,很守信用”。曹刿回复庄公“这种信用未必能感动神灵,所以也很难得到神灵的保佑”。

庄公深思后说道“国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全部做到明察秋毫,但我一定根据实情进行合理裁决。”曹刿这时候才说道“这尽到了君主的职责,百姓会支持你的,我们可以跟齐国开战了”。

这场对话让我们发现曹刿看重的不是庄公对于大臣和上天的优待,而是对于百姓的关爱。只有善待百姓才能够获取到民众的支持,不然是难以战胜强大的对手。

几百年后鲁国贵族后裔孟子,在自己的著作中如此说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人民是第一位的,国家其次,君王在最后。只有得到百姓人心的人才有资格成为君王,如果没有百姓的支持,那么便会遭到失败。

公元前684年,面对强势的齐国军队,鲁庄公避其锋芒,撤离到国都曲阜附近的长勺。

面对气势汹涌的齐军,鲁庄公准备下达击鼓进攻的命令,但是遭到了曹刿的劝阻。曹刿认为齐军士气正盛,需要避开锋芒,如果此时采取进攻,难以有胜利的把握,所以采取以静制动的策略。

齐军连续击鼓三次进攻后,士气疲惫,而此时曹刿认为反击的机会已到。于是庄公亲自擂鼓,鲁军将士奋勇出击,把齐国打得节节败退,溃不成军,取得了这场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鲁庄公见齐军败退,下令追击,但是遭到了曹刿的劝阻。曹刿亲自视察齐军撤退的痕迹,认为是真的撤退,于是告诉庄公可以放心大胆的进行追击。

鲁军得到追击的命令后,对齐军穷追猛打,缴获了大量的辎重物品,彻底把齐军赶出国境,一雪初战失利的阴霾。

事后,鲁庄公与曹刿对获胜原因进行分析。曹刿说道“士气是非常重要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到齐军第三次擂鼓进军的时候,士气已经衰竭了,而我们却是首次擂鼓进军,气势正盛,所以从勇气上是完全碾压对手,这样才能够获取胜利。

齐鲁的这场长勺之战是春秋初期的一场战争,在诸多兵法尚未完全诞生的时候,鲁国就已经发现战争获胜的关键不完全取决于兵力多寡和军队强弱,人心和士气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后世对于这场“长勺之战”都给了很高的评价,认为鲁军采用了“敌疲我打”的军事方针,充分利用了自身的长处以及地理优势,采用后发制人,以逸待劳的战略,从而击败强敌。

长勺之战后,战争的内在规律已经被无数人进行总结和分析,逐渐形成整套的军事战略理论,更是对后世军事作战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