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年,赵匡胤以“镇定二州”的名义,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被将士拥戴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为了防止别人黄袍加身,军人出身的宋太祖赵匡胤,在北宋建立之初就制定了以重文轻武为中心的基本国策,即政治上强化皇权,经济上不抑制兼并,军事上重文轻武、守内虚外,思想上尊儒崇礼。为了压抑武将,宋太祖立下誓碑:“不杀士大夫”(士大夫无死罪)。
宋太祖深知军人捣乱的厉害,为了使北宋不至于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目标是防止军人捣乱。宋太祖赵匡胤是历史上总结叛民叛兵产生原因最独到的皇帝,第一次总结了两个“每当”,他分析历史治乱兴衰的原因,总结出了叛民叛兵产生的原因:每当灾荒年间有叛民(农民起义),每当丰收年间有叛兵无叛民。
防止叛民叛兵,宋太祖改革募兵制,首先从兵制上消除叛兵叛民的产生。具体措施是:每当灾荒年间,选出“兵样”,招募饥民为兵,防止针对朝廷的农民起义,每当丰收年间提高军队的待遇,宋军的待遇非常高,士兵每人每天两升米,最能吃的士兵一天也吃不完一升米(当时两升米足以养一家人),每逢节庆还发“特支钱”。这就比较好的解决了军队的稳定和防止农民起义,两宋时期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是王小波、李顺起义,其规模仅限于四川地区,其他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主要是反地主的起义,次数多规模很小,整个两宋时期有四百多次农民起义,绝大多少都是反地主的小规模抗租斗争。
宋太祖结合军人捣乱的特点,区别对待文武官员的政治地位,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北宋初年主要是针对军人捣乱,军人出身的赵匡胤说:“我用百个文官,就让他们个个都贪污,他们的危害也赶不上一个军人捣乱。”因此,961年他用“杯酒释兵权”废除节度使领支郡,用文官任知州为地方官,并把武将调离军职,用文官充当武将。武将一直受到猜忌,地位比文官低,如岳飞被“莫须有”的罪名冤死。常常用文官代替武将领兵出征,出现了“运筹帷幄于深宫,自败于千里之外”的局面。
重视文官培植文臣的重要途径就是大力发展科举制,因此北宋的科举制度比唐朝有了更大的发展。宋朝科举取士的人数大幅增加,唐朝科举一年一次,一次最多录取三四十人,北宋科举取士三年一次,通常一次录取五六百人,到北宋末年甚至一次录取超过一千人,宋太祖时殿试制度化。
宋朝通过科举培植了一个庞大的官僚集团,士人中举后仕途一般很顺利,快的不到十年就可升任宰相,在北宋72个宰相中65人是科举出身,占90%以上。北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官朝廷,不是偶然的,“不杀士大夫”使文官的地位很高,极大地鼓舞了人们追求仕途的热情。加之后来宋真宗用《劝学诗》鼓励“学而优则仕”,催生了无数士人走上了仕途。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正因为宋太祖制定了以重文轻武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为北宋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集中反映了北宋社会的高度发展和城市的繁华。从“不杀士大夫”到“重文轻武”,再到劝学诗,宋朝对读书人的激励作用是空前的,给文人创造了极为宽松的政治环境,因此出现了群星灿烂的人才时代。
中国历史发展到北宋,进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但是,社会经济文化不但没有停滞,还在突破性的发展,在政治上确立了典型的官僚政治。人才辈出的宋朝推动了社会发展,受到中外学者的广泛称赞,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与赵宋之世。”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认为宋代是伟大的科学家时代,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
宋太祖以重文轻武为中心的本国策加强中央集权,积极作用是防止了封建割据的出现,消除了封建政治的三大政治祸患:权臣之祸、外戚之祸、宦官之祸,防止了黄袍加身的重演,应对叛民叛兵的两个“每当”及其政策措施,使整个两宋没有出现全国规模的农民起义。消极作用是种下了北宋财政困难和国力虚弱的祸根,在民族间的军事斗争中处于不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