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乞丐到皇帝,朱元璋就用了这九个字

2020-07-16 00:06:07 作者: 从乞丐到皇帝

一提到朱元璋,不少读者都会油然而生一股敬佩:

他是历史上起点最低的皇帝,从乞丐一路杀上皇帝宝座;

他是古代皇帝的楷模,清朝康熙皇帝称他的成就吊打唐宗宋祖;

这样一位起点奇低的传奇帝王,是如何从群雄中脱颖而出,打下大明三百年基业的呢?

其中的秘诀,就是这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九个字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力量?朱元璋又是如何利用它一步步建立大明基业?

一切秘密都藏在这本《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里。

01 称王,要在拥有碾压实力之后

1360年初,32岁的朱元璋迎来了他人生中最大的贵人——刘伯温。

刘伯温隐居在浙江,是一名出色的军事理论家和战略家,朱元璋连续请了三次,才将他请到应天,让他为自己提出一系列策略。

刘伯温说:

“我接下来要说的全是干货。

首先,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缓称王’。所谓‘枪打出头鸟’,我们现在必须打着韩宋帝国的旗号,这样外人就会认为是韩宋帝国在开疆拓土。

你看那些猴急称王的人,总是会被元王朝打,而你现在还安然无事,就是因为你只是韩宋帝国的一员将领,而不是韩宋帝国的‘王’。”

刘伯温接着说:

“‘缓称王’,不是不称王,而是要等到你拥有完全碾压对方的力量后再称王。

在这之前,我们要积蓄力量,把所有的城池都加高加厚,还要收集粮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们要耕不忘战,战不忘耕,以耕备战,以战护耕。

但光有粮食还不够,粮食只是软实力,真正的硬实力是人才。所以,要大力招揽天下俊杰。”

朱元璋听罢,面露笑容,连连称是。

02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不久后,朱元璋进攻婺州,但却久攻不下。

这时有人把朱升推荐给了朱元璋,说他是被诸葛亮附体的神人。

朱元璋求贤若渴,急忙派人去请来朱升,问他:“为什么天下人都针对我呢?”

朱升想了想,说:

“当你弱小时,所有人都是你的敌人;当你强大时,所有人都是你的朋友。我送您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高筑墙,是防止别人来攻;广积粮,是安顿人心;缓称王,是不要招摇。

你、陈友谅和张士诚,都有着神奇的好运气,有刘福通在北面帮你们挡住了元军的主力。可现在情况不同了,刘福通已经完蛋了,你们只能靠自己。

在这三人中,你没有陈友谅的力量大,又没有张士诚的粮食多,元王朝一直认为,你只不过是个韩宋帝国的将军,而把陈友谅看成最具威胁的敌人。

如果你此时称王,只会引来元军的重视,不会有任何好处。”

03 富不可骄傲,达不可奢侈

打败陈友谅后,朱元璋开始打扫战场、收集战利品。

有人献上一张陈友谅的床:这张床用云南出产的楠木架构而成,楠木上镶嵌着制作精美的金片。

朱元璋叹息着说:“这个床如此奢华,和后蜀后主孟昶用珍宝做成的夜壶,有什么区别?”

有人说:“没有富有就先骄傲,没有达贵就先奢侈,陈友谅因此而失败。”

朱元璋补充说:“人富有了,难道就可以骄傲吗?人达贵了,难道就可以奢侈吗?

人在富有达贵的时候,更应该抑制奢侈,崇尚节俭;仅仅是戒除奢侈,尚且不能让人民满意,更何况用尽全天下的能工巧匠,只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呢?

这是前车之鉴,我们不能重蹈覆辙。”

击败陈友谅后,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召开了大会,讨论自己是否该称帝。

刘伯温说:

“您现在当然有称帝的资格, 可我觉得还是要缓一缓。

因为除了南中国的张士诚、陈友定、方国珍,以及云南的蒙古王爷,在北中国,还有着你从未想过的敌人。这些人,都不是善茬。”

朱元璋若有所思。

在经过慎重考虑后,他于1364年正月月圆那天,宣布自己仍然是韩宋帝国的员工,但名头要上升一级,称吴王。

04 稳扎稳打,不可冒进

击败了张士诚和陈友谅两大劲敌后,朱元璋开始制订收复北中国的计划,他的常胜将军们主张采取直奔北京的“斩首行动”。

但朱元璋却想到了刘伯温和朱升“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九字箴言。这九个字已被他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他表示:“必须稳扎稳打,巩固好每个占领区后才可以开辟下一个战区,绝不能冒进。”

朱元璋把收复北中国的作战计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收复山东;第二阶段是收复河南;第三阶段是拿下北京;最后则是拿下山西和陕西。

“直奔北京”的计划也没错,这种思路是想打击主要敌人,擒贼先擒王。

但朱元璋则是站在更宏观的角度上,认为先要获取领土,等消化了这些领土后,再去打击最主要的敌人。

平定山东,是“撤了元大都的屏障”;再移兵河南,是“毁了元大都的篱笆墙”;然后攻陷潼关而守之,是“扼其门槛”。

这样,元大都就成了孤岛,不战而下。等到元大都一下,立即向西进军,关陇之地就唾手可得了。

05 打铁还需自身硬

朱元璋登基后,为了巩固统治,屠杀了很多功臣。孙子朱允炆对此十分难过,整日闷闷不乐。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