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一〇四八年,经过几代人的精心准备,周武王率领八百诸侯讨伐商纣,在孟津会盟,昭告天下,然后在牧野之战中一举击溃纣王的军队,消灭了立国六百年的殷商。
天下初定以后,武王犒赏联军,把王室成员、功臣、殷商贵族等各方势力,分封为诸侯。天子赐给诸侯一块地盘,交给他们去管理。
诸侯在自己的土地上拥有一切军政大权,称为国君;同时他们要尊奉周天子,定期纳贡、朝觐,镇守边疆,当周王室遇到战乱的时候,诸侯需要发兵勤王。
在诸侯国内部,国君也会把城池、采邑分封给手下的卿大夫,卿大夫再把土地赐给士,层层分封下去。
于是,周天子坐镇王畿,为天下共主;诸侯国四方拱卫,并相互牵制,编织成一道细密的权利网,共同守卫着辽阔的华夏大地。
据说,武王、周公、成王三代统治者共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大部分是姬姓的王室成员,也包括了很多的功臣。
在后来的历史上,重要的诸侯国有以下几个:
鲁国:姬姓,周公旦之后。
晋国:姬姓,武王的小儿子唐叔虞之后。
秦国:嬴姓,颛顼后裔。
齐国:姜姓,姜太公吕尚之后。
楚国:芈(mǐ)姓,颛顼后裔。
郑国:姬姓,周厉王的小儿子郑伯友之后。
卫国:姬姓,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宋国:子姓,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的后裔。
陈国:妫(guī)姓,帝舜的后裔。
蔡国:姬姓,武王之弟叔度之后。
虢(guó)国:姬姓,文王之弟的后裔。
吴国:姬姓,周太王长子太伯之后。
越国:姒(sì)姓,大禹后裔。
申国:姜姓,周宣王的舅舅的封国。
分封制非常适合当时周朝的情况,在几十个诸侯国的拱卫下,周王室成功地弹压了国内外的各种反叛力量,在几百年的时间内,维持了国家的正常运转。
直到公元前七七一年,周幽王末期。
周幽王是一个“无道”的昏君,他跟之前的桀纣等昏君一样,沉溺于酒色,宠幸奸臣,失去了诸侯和老百姓的支持,国家在他的治理下逐渐走向混乱。
从现有的记载来看,他似乎也没干什么祸国殃民的事情,最大的可能他是一个没有才能的君王,不会协调各方势力。作为一个统治者来说,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各种政治势力中间掌握平衡,维持国家机器的平稳运行。
幽王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他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
申国在周王室的南方,跟周王室是近亲,双方世代通婚,长期保持着友好关系。
周幽王的王后就是申国国君的女儿,史称“申后”。申后替幽王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宜臼,被立为太子。但后来幽王宠信年轻貌美的褒姒,申后受到了冷落。
幽王想改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一场后宫夺嫡大战就这样展开了。
褒姒成了最后的赢家,公元前七七五年(周幽王八年),幽王下诏,废申后与宜臼,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
这是一记严重的昏招,废嫡立庶,取乱之道,尤其是当太子已经成年,并且拥有自己的支持者的时候。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幽王废掉太子的同时也废掉了王后,没有给他们留任何希望。
这说明幽王是个办事不考虑后果的人。真正懂权谋之术的人,整人都是一步步地来,先从你的支持者下手,等剥光了你的外围势力,再来给你致命一击。
幽王显然没有这样的政治智商,他一步到位,直接摊牌。
对于申后一党来说,幽王的这纸诏书,一下就断了他们所有的退路,这不啻于灭顶之灾。既然你先把事情做绝了,我何必再留情面?索性鱼死网破吧。
申后并不好欺负,她有申国娘家作为后台。申后母子二人想办法逃到申国,向娘家人说起自己的经历。
申国国君一下就跳起来了:“我女儿跟你十多年,没犯过一点错,怎么就这样被撵回来了?而且把太子也给废掉,接下来是要灭亡我们家族吗?”这个国丈被愤怒和恐惧冲昏了头脑,一心要报仇。
申国国小力弱,没有足够的底气挑战天子,怎么办?申侯想来想去,只好用出这个狠招,向犬戎借兵。
当时的华夏大地上,周王朝只控制着中原与周边的一些地带。王朝四周是各种未开化的民族,他们的社会很落后,但战斗力却相当强悍,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常常给周王朝带来巨大的威胁。
其中最可怕的就是犬戎,他们是西北地区最早的游牧民族之一,从黄帝时代开始就是华夏民族的劲敌。
犬戎的活动范围离周王朝的核心地带很近,彪悍的骑兵队伍,来去如风,如同荒野上的狼群,令周王朝防不胜防。
在前期,周王朝强大的时候,也曾多次主动征讨犬戎,取得过不少胜利;但现在,国力已经明显衰落的周王朝,对抗他们的时候就很吃力了。
而且周王朝还有一个很不利的因素:他们的首都在关中平原,是国家的最西端,而诸侯国大多在东部,西部只有几个弱小的诸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