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各国人民是如何度过炎炎夏日的?

2020-07-18 11:08:26 作者: 古代各国人民

说起开利博士,估计很多人会感到很陌生。但正是由于开利博士的杰出贡献,才拯救了室内工作生活的我们,避免汗流浃背。因为开利博士发明了:空调。

纬度低,温度高

我国是一个大陆性气候十分显著的国家,现在是7月份,也就是我国各地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月份,平均气温可达24度,24度看似不是很高,其实是被取平均值,很多城市日照温度可达到40°了。

大家都喜欢躲在冷气房内享受舒服的空调。那大家有没想过一个问题,古代没有冷气, 那他们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呢? 今天我们会从1万年前讲到100年前,从西方讲到东方, 再看看老祖宗们如何发挥大智慧。

史前时代很简单,人类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就会搬家,没东西吃那就搬家,天气太冷往南搬,天气太热往北搬,反正那时地广人稀,也没有地主圈地。后来人们逐渐学会了种田和建造房屋,定居后有了文明, 粮食可以稳定生产, 也不怕野兽侵袭了, 但人们还是无法控制天气。

面对炎热夏天,该怎么办呢?

首先住在沙漠边缘的古埃及人应该最头痛, 古埃及人首先想到的是水,古埃及人先把随处可见的芦荟挂在窗户上,并且用水沾湿, 接着风吹动窗上芦荟, 达到降温的效果。 其实这就是现在水冷散热原理,原理是利用水分蒸起到散热作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让空气更潮湿,对湿度低又干燥的沙漠气候很有用。

同样属于沙漠气候,波斯也有类似的原理。波斯的传统建筑风塔与蓄水池是个标配。

风塔的主要功能是给房屋的地面和地下室的夏季客厅提供换气和冷却风。(风塔简单说就是烟囱效应,室外热空气经过风塔,温度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吹进来的风就不再是热风。)搭配地下室的蓄水池,加快水分蒸发,让室内更加凉爽,还顺便加湿,简直就是那时代的自然冷气机。

波斯的邻居阿拉伯地区穆斯林们也是防热高手,面对酷热的沙漠气候,伊斯兰建筑外墙会尽量减少开窗,让太阳无法直射入内。

这边简单介绍一下伊斯兰建筑特色,庭院和花园是伊斯兰真主的标配,他们的庭院叫做上sahn。几乎每座传统清真寺都会有这些配置, 通常还会配置一座喷水池,喷水池不但美观,还可以降温,类似国内的骑楼,可以避免太阳直射这一调节室内温度,还可以躲雨, 虽然那边很少下雨就是了。

而同样受到伊斯兰文化影响很深,南方西班牙地区并没有模仿伊斯兰建筑降温,相反的是利用自然通风使室内更凉爽,他们没有缩小窗户或不开窗户, 反而在走廊开了很多窗户,靠着大洋通风来降温。人们的穿着也尽量宽松,大多穿着浅色亚麻衫,有钱人就穿丝绸,不但可以保持空气流通, 又可以防晒。

地中海圈的人们除了以上物理抗热还有时间抗热法,他们的工作时间会依照季节调整,冬天时就是白天工作,在一些炎热地区,人们会在清晨和傍晚工作,中午则是睡午觉休息的时间。 这也是为什么地中海的国家这么爱睡午觉的原因呢。

接着我们回到东方财大气粗的东方帝国,比较喜欢的是最原始的方法:暴力降温, 中国周朝就会建造冰窖,冬天时到河中凿取冰块保存,夏天拿出来使用。甚至有专门的管理机关。这方法一直延续到清朝。蒙古帝国皇帝阿克巴,每到夏天,因为从克什米尔地区进口冰块,

我在西汉时发明家丁缓发明了一种旋转风扇,叫做7轮扇,类似现在电风扇了。《西京杂记》卷一:“ 长安 巧工 丁缓 者……又作七轮扇,连七轮,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

但当时并没有电,所以都是靠囚徒的能力来驱动制造风能的。但这种方式比较有局限性,于是唐朝出现了凉殿,就是修筑宫殿时,先在宫殿后方安装水动机械装置后靠水流推动风扇,同时把水送到屋顶,从四周流下形成水帘,不但风吹过来很凉爽,看起来很美观大方的。 旧唐书记载,杨贵妃体态比较丰腴,所以最喜欢使用凉殿。

清朝皇帝除了继承上述方法外,因为他们老家在东北比较不热,所以干脆住在老家盖的避暑别墅,只要天气太热就搬回老家避暑,甚至后来直接取名承德避暑山庄。

以上说的都是王公贵族,那么老百姓怎么降温呢?

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 潮湿,建筑都是以防暑为重点,所以房屋方位要坐北朝南,从饮食上来说,夏天会吃莲子、黄瓜、绿豆、苦瓜与冬瓜等食物,这些食物清热解毒能达到消暑效果。 还有口诀,心静自然凉。所以当人们不想借由搬家避暑时,就多次改变建筑物的形体。不然室内这么热时都是靠蒸发降温。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