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这个毕业季的时候,总有那么些煽情的毕业校园歌曲映入耳畔,比如《凤凰花开的路口》,每每会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那个炎炎夏日。如今七月又是一年毕业季,绝大多数大学生已经穿上学位服拍过照,领过毕业证狂欢过。带着恩师的谆谆教诲走上一个个工作岗位,在各自的位置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当代毕业一般是由论文、答辩、毕业照、毕业典礼、谢师宴以及毕业旅行等构成的,当然由于现代的节奏更加快速,所以大多数同学还掺杂着毕业实习等,所以大家的毕业都会显得匆匆忙忙,更像是一次聚集到一起的狂欢,大家一起互诉衷肠,聊聊实习中的见闻,聊聊自己的工作状况,聊聊新的工作岗位新的领导以及新的吐槽。毕业聚餐当然少不了有酒有歌有舞蹈,有泪有笑有分别。当各自送完自己的数年好友,踏上人生的列车的时候。我们就真的从象牙塔毕业了。
那么在封建社会的环境下,那些登科学子的毕业典礼又是如何呢?
一、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见长安花
古代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那可是光宗耀祖,光耀门楣的事情。不得不说"毕业"对于每个登科学子而言都是举足轻重的大事,毕竟在那个时代能够高中,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君犹记得范进中举的疯狂,可以说很多人读了一辈子书,就为了金榜题名的那一刻。那么古人将"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列成人生四大喜事,而金榜题名独居其一,可见金榜题名于每个读书人的意义。
这么重要的时刻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进行庆祝呢?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有为登科进士进行庆祝的仪式活动,当然登科学子也会选择自己的方式来发泄压抑了多年的自己。
通常一般分为政治层面,在宋明时期,一般登科学子都会认主考官为老师,登科学子就成了主考官的门生。登科及第之后,学子们首先会去拜会老师,并由老师指引去拜见宰相,后由天子接见,这个过程被称为"过堂"。到了明清时期,这个习俗有所变化,由于朋党势力的猖獗,主考官无权收入门生,所有登科及第的学子均称为"天子门生",学子及第之后,统一于皇城拜谢君王恩典,史称为"朝谢"。
朝谢过后,一般会有宴席,著名的黄梅戏《女驸马》桥段这样唱过"我也曾赴过那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登科学子的宴席一般称为"琼林宴",得名于在琼林苑举办,席中学子均会对恩师进行敬酒,以表提携青睐之意。
第二层面就是文化层面,作为一个礼仪文化大邦,在明清时期,所有登科学子在朝谢过天子后,会相约良辰吉日,在国子监的组织下,统一换上国服,前往孔庙,祭奠孔圣人,以答谢圣人护佑之名。孔子作为万世师表,受历代敬仰,尊师重道的思想一代代传承着,也就将孔老夫子的儒家思想传下来了。
第三层面就是个人层面了,登科及第后,走完众多流程后,许多人已经相识,便会结伴相游,或名胜古迹,或郊外踏青,饮酒吟诗,曲水流畅,好不痛快。为了迎合一堆学子的心愿,中国最早的"旅行社"诞生了,专人联络进士等,为他们提供出行行程安排服务,史称为"进士团"。颇有今天毕业旅行的味道。
二、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现代毕业典礼那些古人留下的礼仪痕迹
拨穗礼应该是现在毕业必不可少的环节,曾经心疼过我的校长,因为需要站着不动连续拨两天的穗,动作都机械了。特别感谢那些为毕业默默付出心血的人们。其实拨穗礼在古代已经有之,在古代叫做"簪花"。由主考官或宰相等位高权重者为状元、进士、探花进行簪花,以示对于新科学子的重视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结语:
毕业并不是一个结果,它是一个新的起点,以后的路途可能与学习生涯都不一样,毕业后将面临生活的压力、前程的渺茫以及家庭的压力。希望每个毕业的孩子可以做好接受迎接新生活的准备,象牙塔中走出之后,我们再不是少年,我们需要像大人一样适应时代、适应社会,但希望你们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祝你们未来可期,前程似锦。
参考文献:《浅谈中国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