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2年,因为上党太守冯亭的运作,当时战国七雄中军事力量最强的两个国家秦国、赵国意外的遭遇了一次生死大战。
本来,这次战争对于赵国来说,是或许可以避免的,当秦国进攻韩国的时候,其他的诸侯国采取作壁上观的态度。从这一点看,秦赵此后的战争也是不会有第三方加入。
但是,本来秦军已经攻占野王,把韩国本土和上党隔开,上党成了韩国的飞地,在求救无望的时候,为了避免更多的损失,韩国把上党割让给了秦国,至此,秦国吃定了上党。
谁知道,上党太守不愿意附和秦国,却打算拿上党换来赵国的军队来对抗秦军。也就是说,一开始,赵国军队就是上党利用的工具。这时赵国分成两派,一派赵胜主张占领上党,一派赵豹,坚决反对赵国插手上党。
最后赵王听取了赵胜的意见,派廉颇率领赵军进驻上党,希望在事实上占领上党,不久前,赵将赵奢在阏于之战大败秦军,秦国在和赵国的军事对抗中很少能够占到便宜,这也是赵国胡服骑射的成果。
正因为这样,赵国有恃无恐,加上秦国已经劳师远征韩国很久,所以,赵国抱着捡便宜的心态,就此糊里糊涂的加入战局。
但是,意外的是,秦国不仅没有退兵,反而攻打上党。用兵死板的廉颇这时候发挥一个改变历史的作用。用善于长途奔袭的赵军和秦军打阵地战。于是,一败再败。
歪史认为,廉颇要对这次赵军失败负主要责任,如果前期不是一味相持,及时调整作战部署,或许不至于3年时间出境每况愈下。
在接连的失败之下,赵国上下开始动摇了,不禁怀疑起了自己的实力,于是萌生了将和的想法。反观秦国,迅速的调整战略状况,由遭遇战调整为战略决战。自秦昭王以下全国总动员。
赵国则完全被迫消极应对,先是撤换了一味防守的廉颇。改派赵括,不过,秦国已经完成战略准备,前线秘密换了白起为将,这一点非常保密。
临阵换将的赵军在缺粮的情况下展开反击,虽然最后以全军覆没的代价让秦军损失过半,不过失败已经无可挽回,也没有后续的战斗力量可以继续投入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