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的两江总督,竟同侵略者拼死血战,城破殉国,誓死不降

2020-07-20 10:01:25 作者: 鸦片战争中的

帝闻之,追赠太子太保,并授一等云骑尉世职,这可是世袭官职,很是不低了,当年那洪承畴才得了个三等,可见朝廷对他的哀痛;并让其“附祀京师昭忠祠”,后又在镇海建专祠祭祀。

在鸦片战争中,力战殉国的高官不在少数,除定海三总兵外,那吴淞的陈化成,虎门的关天培等等,同这些行武出身的战将相比,裕谦还是有着特别之处。

首先,他是正宗的文人一枚,进士出身;其次,他位列封疆大吏,完全可以不冲至前线杀敌,但是,在疆土遭受侵略之时,他却以大无畏的精神,亲征沙场,奋勇杀敌,显示的是中华民族不屈之神武,他宁死不退,誓死不降,彰显的是士子忠心报国的崇高气节!

现在,很多人在评价这些英雄时,往往都是以现代人角度,从战略战术,装备城防等方面来审视他们在战争中的各种不足,甚至提高到观念意识的层面来考量,这其实是很没有道理的,无异于是用现代的刀,去杀古代的人!

我华夏步入近代后,在同外国势力的拼搏中,始终是处于劣势,这在鸦片战争时更是如此,当裕谦率领着一帮拿着大刀长矛的武士,去同那经历了工业革命,同拿破仑率领的雄师军队过招多次的英军对垒时,基本上就是处于被辗压的境地。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战争,完全地不对等,所以,其他一切的一切,都是将要的,换言之,这是因为大清帝国长期脱离世界的主流,早已被世界的进程甩到任人宰割的地位去了,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现在有人将裕谦等人划为不能放眼看世界的顽固派,以说明正是这些人的存在,使国家始终处于天朝上国的浑噩之中,在外敌来袭之际,只知道为国尽忠,一死了之,实则是误国祸首云云。

这个就不须争辩了,这种论点,其实是同那指责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誓不降元的行为,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忠臣之名,而犯下弑君之罪一般,都是一个路子,是彻头彻尾的强盗逻辑。

作为文人,裕谦仅留下了《勉益斋续存稿》和《裕靖节公遗书》,作为武将,他以他北一拜后的纵身一跳,向世人展示了他尽忠报国的节气,朗朗乾坤,昭昭日月,裕谦不死,精神永存!

在古旧的历史书上,那泛黄的纸页中,似乎隐隐地还看得见裕谦的名字,已然很是模糊了;而在全国的纪念馆中,唯有在镇海的海防历史纪念馆中,还存有他的点滴介绍,可是,能在其像前驻足的,能有几人?

可惜的是,他位于北京后沙峪的墓,不知何年何月,早已不存,要知道,这可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不仅有享殿,石碑,而且还有望天吼,石羊等建筑。

这是当年咸丰皇帝特拨银敕建的,现在,连地址在哪个方位都无人知晓了,也许,这就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