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飞鱼说史
战国风云,纷争四起。
在那个年代,诸侯相互功伐极为正常,今日的友好同盟,明天就可能会变成刀剑相向的敌人,只是因为同盟是暂时的,而利益却是永恒的。
一个人自身强大到一定程度时,野心就会膨胀,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也是如此,但是和人不同的是,这些诸侯国的野心都是同一个,那就是统一华夏。
当时光的老人拖着长长的尾巴划过战国末期的上空,有能力统一华夏的国家只剩下了两个,秦国和赵国。
但是赵国统一华夏的希望却随着一场战争烟消云散了。
这场战争就是秦赵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中秦胜赵败,不仅因为领兵将军不同,背后的君王差距更大。
如果白起和赵括调换位置,赵国也不会胜,因为打胜仗不只是靠将军。
赵括和白起的差距。
白起是战国中最耀眼的将星,生平无一败绩,夺城七十余座,为秦国开疆扩土千余里,杀敌百余万,可以说没有他,秦国的统一大业,还会推迟很多年。
赵括被人们熟知是因为纸上谈兵的典故,也不能否认,赵括带兵打仗的经验真不足,可能你会说赵括还参与过阏与之战,但是他的角色充其量只是一个参谋,在长平之战前,赵括还真没有统帅士兵打过仗。
长平之战是白起生平的最后一战,也是最为荣耀的一战,而对于赵括来说,当然也是最后一战,但同时也是第一战,就打仗的经验而言,赵括这个生在将军之家的军二代,已经和白起差了一大截。
白起是从低级士兵,一步一个脚印升为将军的,而赵括却是含着将军的钥匙出生的,这也就导致了白起和赵括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时刻努力和自视甚高,相比较长平之战中老练的白起,赵括也只能算一个新兵蛋子。
赵王和秦王的差距。
赵括和白起的差距,我们暂且不表,我们在说说赵王和秦王的差距,这时候的赵王是刚上位没几年的毛头小伙子,而秦昭襄王已经是赵括的爷爷辈了,所以秦昭襄王在治国上的能力要远远大于赵孝成王。
当然年龄并不能说明一切,秦昭襄王还有赵孝成王根本不具备的优点,那就是对领兵将军的信任,当白起兵力不足时,秦昭襄王立即倾全国之师增援白起,什么将军尾大不掉等等,在秦昭襄王面前从来就没有这层顾虑。
而赵孝成王呢,当听说秦国散布关于廉颇的流言时,赵孝成王就立即怀疑廉颇,从而换上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亲小人远贤臣就是对赵孝成王最恰当的评价。
赵孝成王最信任的宠臣被封了建信君,这个人到底是什么人呢,只是一个长得很帅的人(史料记载:君之所以侍王者,色也),再看看秦昭襄王宠信的人是谁,是范雎和白起,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当时大秦的支柱。
赵国和秦国的差距。
赵国的中兴得益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和把战略重心从对南转成了对北,但是这时的赵国其实仅仅军事实力和秦国相当而已,政治、经济等因素和秦国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上的对手。
赵武灵王可以说是赵国历史上最为出色的君王,但是正值壮年的他,却被赵国臣子活活给饿死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赵国的政治其实并不清明,旧贵族依然牢牢把持着国家的权力。
和匈奴打交道,虽极大地提高了赵军的作战能力,但是战争,打的不仅仅是军事,而是综合国力,一代君主或者一个厉害的将军,根本无法挽救即将倾倒的大厦。
如果赵武灵王不死的那么早,如果继赵武灵王之后,赵国再出现一两代明君,那么赵国也是有能力统一华夏的,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当然秦国能统一华夏也不是一世之功,连续出了好几代明君,这就是其强大的源泉所在。
白起和赵括调换位置会如何?
白起如果统领赵军和赵括统领的秦军作战,其实赵国还是会输,因为打仗从来都不是靠一个厉害的将军就可以取胜的,白起能够生平无败绩与他所在的国家是秦国脱不开关系。
就拿长平之战来说,白起统领的赵军可能并不会上了秦军诱敌深入的当,但是长期的僵持对于赵国并不利,白起也会陷入廉颇一样的困境,被赵王怀疑,然后被换下去。
可能你会说,白起可能会把赵括统领的秦军打的落花流水,但也只是假设,如果白起生在赵国,那么白起可能就不会成为战神,最直接的可能是白起从了军也只会一直混迹在赵国士兵的底层,并不会得到重用,即使得到了重用,白起少了带兵打仗的经验,又怎能有足够的能力统帅几十万大军呢?
战争打的是综合国力,在当时的形势下,赵军的持久战并没有优势,国内粮草都是一个大问题,长期拖下去,赵军也会败的一塌糊涂,这也是为什么赵王会把廉颇撤掉,换上有勇无谋赵括的原因了。
飞鱼说:
长平之战中秦胜赵败,不仅因为领兵将军不同,背后的君王差距更大,秦昭襄王有一颗统一华夏的心,而赵孝成王却没有,秦昭襄王用人不疑,而赵孝成王却亲小人远贤臣。
如果白起和赵括调换位置,赵国也不会胜,因为打胜仗不只是靠将军,一个厉害的将军可能会打几场胜仗,却却不能挽救一个国家,当一个诸侯国的政治不能清明时,早晚都会走向覆灭,这也是朝代更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