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康熙几十年的“朱三太子”,不是杨起隆朱慈炯,是崇祯另一子

2020-07-16 05:32:49 作者: 困扰康熙几十

很多人在看完《康熙王朝》之后,认为朱三太子要么是杨起隆,要么就根本没这个人。其实电视剧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不可全信。历史上杨起隆确有其人,他也确实曾起兵反清,但是他只是诈称自己是朱三太子以此来加强号召力而已,不是真的朱三太子。历史上冒充朱三太子的人很多,康熙时期就多达十几人,但真正的朱三太子不是他们其中任何一个人。

崇祯皇帝一共七子,其中二、六、七子很早就夭折,崇祯皇帝有爵位的儿子只有老大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和五子朱慈焕。不过朱慈焕在五岁的时候也去世了,所以活到明朝灭亡之后的崇祯皇帝的儿子其实只有三个。

历史上真正的朱三太子其实是崇祯皇帝的第四子朱慈炤。

要说朱三太子,我们还得从李自成进北京说起。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皇帝杀死自己所有的妃子和女儿,将自己的三个儿子送到皇亲贵胄家中躲藏。但是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很快就把太子朱慈烺给找到了,后来崇祯皇帝的岳丈周奎又把朱慈炯和朱慈炤交给了李自成。

李自成这个人很奇怪,他可以纵容士兵在北京城烧杀抢掠,但是对于崇祯的三个孩子,他却认为他们是无罪的,而且还给他们封王封爵,以显示自己作为一个得胜者的自信与骄傲。可是李自成没有骄傲多久就被清军赶出了北京,而且临走前他也没忘记把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带上。

清军岂能放过李自成,于是派吴三桂等人对他进行追击。李自成一路败北,吴三桂原本想着找到太子朱慈烺献给清廷邀功,但是朱慈烺在战乱中与自己的两个弟弟走失。朱慈烺一路逃到河南栾川,在老君山隐姓埋名,伪装成一名道士。

后来,很多明朝的遗老在得知朱慈烺的下落之后,便来到老君山找他,暗中把他尊为皇上。清朝也一直在找朱慈烺,但是一直没有找到。那个时候,几乎全世界的人都以为朱慈烺已经死了,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知道朱慈烺其实就在老君山当道士。直到1988年的时候,有人在老君山发现了朱慈烺的墓还有墓碑,这才揭示了朱慈烺其实在老君山生活过很久,而且是在52岁去世的,而那个时候已经是康熙20年了。

回过头来说朱慈炯和朱慈炤。朱慈烺走失之后不久,这两兄弟也走散了,不过朱慈炯自此之后消失地无影无踪了,直到现在也没有人知道他当时是逃走了,还是死于乱军之中。

而朱慈炤则比较幸运,被李自成手下一个姓毛的将军给带到了河南。毛将军在河南找了一个小村子,把自己的战马卖了,买了一些田地,带着13岁的朱慈炤过上了平凡人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长,清朝到处抓捕起义军残部,毛将军听到风声之后,扔下朱慈炤一个人跑路了。

这下就可怜了朱慈炤,一个皇子流落民间,没有太多的生存能力,吃饭都成了问题。朱慈炤觉得待在河南不安全,于是一边乞讨一边赶路,就来到了自己的祖籍安徽凤阳。要说这朱慈炤也不傻,知道凤阳的百姓对明朝有感情,所以可以肯定有人会帮助自己。

而且朱慈炤的运气也还不错,遇到了一个王姓乡绅,这个人曾经做过明朝的言官,后来回到凤阳居住。王姓乡绅了解到朱慈炤的身世之后,便让他改名叫王士元,假装成自己的儿子,跟自己的孩子们一起读书。

等到朱慈炤十七八岁的时候,王姓乡绅去世了,就无法在凤阳待了,于是便离开了凤阳。辗转多地之后,朱慈炤害怕被清朝找到,于是找了个小庙出家为僧。再后来,朱慈炤来到浙江余姚的一座古庙中安定下来,打算自此青灯作伴,了却余生。

朱慈炤其实也知道,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已经无法改变清朝成为统治者的现实了,所以自从他决定当和尚开始,他就没有想过什么“反清复明”,他只是想一个人安安静静地过完一生。

虽然朱慈炤没有想过与清朝抗争,但是不代表那些反对清朝的人也不这么想。他们打着明朝“朱三太子”的名声到处招兵买马,结果搞得清朝草木皆兵,以为真就有个什么朱三太子造反。

那么为什么是朱三太子而不是什么朱太子或者朱二太子呢?其实在这就只是第一个冒充朱三太子的杨起隆胡说的,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崇祯皇帝的儿子究竟有没有活下来的,他也许只是觉得朱慈炤是最小的一个,所以活到康熙年间的可能性更大吧。

自从杨起隆开始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造反之后,很多反清复明人士也纷纷效仿,造反时有发生,前后持续了几十年。而康熙帝也是一直在找真正的朱三太子,但是一直到康熙四十七年的时候,才找到朱慈炤,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接着讲朱慈炤在来到浙江余姚之后的故事。

朱慈炤原本打算就在庙中做一辈子和尚,但是有一天一个姓胡的乡绅来到古庙,他在与朱慈炤的交谈中发现朱慈炤不是一般人,于是把他带到自己家中,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朱慈炤的家庭发展成一妻一妾和六子三女的大家庭。

再后来,有人介绍朱慈炤到山东一个大户人家教书,他便改名张用观来到了山东。朱慈炤在山东稳定下来之后,把妻儿也都接了过去。朱慈炤还在山东结交了很多名士,他本人也成为了山东当地一位很出名的学者。但是当时山东人都只知道他叫张用观,却不知道他曾经叫做王士元,更不知道他其实就是崇祯皇帝的儿子朱慈炤。

到了康熙四十六年,清朝发生的“朱三太子案”已经多达十几起了,康熙皇帝每次听到朱三太子这几个字都是如芒在背,寝食难安。而且因为每次抓到的都是假的朱三太子,所以他本人十分失望,于是不得不加大了追捕真正的“朱三太子”的脚步。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