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多电影、电视剧中,我们总能见到这样的台词:
把某某某关押在大牢,秋后问斩,午时三刻问斩等等等等。
每当看到此,小伙伴们总会疑惑万分。古代帝王在斩杀臣子或者说有罪之人时,为何一定要在秋后问斩?有没有可能在立春的时候就直接斩杀犯人?
古代帝王在追寻秋后问斩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玄机?这究竟是墨守成规还是另有所图呢?让我们一起来看。
古代斩首的三连击
熟读古代史,我们就会发现:在古代斩杀叛乱之人或者有罪之臣时,往往有一定的规矩可循。
比如在《铁齿铜牙纪晓岚》当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乾隆皇帝想要斩杀一个叛乱之臣,这个时候包括和珅、纪晓岚在内全都跪在地上,请皇帝法外开恩。很多小伙伴看到这个镜头之后颇有不解,因为乾隆皇帝要斩杀的那个人是坏人呀,为什么这么多臣子都要求皇帝法外开恩呢?
其实这些臣子未必是真的希望皇帝法外开恩,如果真的希望皇帝法外开恩直接表达自己的拒绝观点就行了,可是这些臣子没有。他们非但没有表达拒绝观点,甚至连求情也没有,只是单纯的跪在地上,然后再站起来。
当时对于这个镜头印象颇深,不明白这些臣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只不过后来再想想倒也能够了解一二,毕竟每一个朝代都有所不同,在皇帝要斩杀某位臣子或者某位有罪之人的时候,往往是一个极其庄严、极其肃穆的事情。比如,在一些朝代就明确约束,太监或者臣子送给皇帝一本小册子,皇帝在小册子当中随意勾选几个人,这些人通通都是秋后处决的人。
可是皇帝在勾选这个小册子的时候,往往需要几天几夜不能吃荤香,而且还需要沐浴斋戒。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古代的帝王将相对于生命的尊重,即便他们是犯法之人,即便他们即将被斩首,但是该有的形式一样都不能少。
斩首三连击之秋后问斩相信很多小伙伴,当然也包括我在内都有着这样的疑问,小小的脑袋瓜里面似乎装了十万个为什么。
为什么我们一直在说秋后问斩,不说春后问斩、东后问斩,甚至夏后问斩呢?
这一点如果一直往前追溯的话,甚至能够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然咱们没有必要追溯到那么远,毕竟那个阶段的部分史料能够留给我们系统查阅的少之又少。
在汉朝董仲舒的《春秋繁录》当中,曾经讲到:天有四时,王有四政。
什么意思呢?简单讲上天有四个不同的状态,分别是春夏秋冬,那么帝王也有四个不同的状态,分别是庆赏罚刑。
帝王的这四个状态一定要和上天的四个状态相匹配,于是就有了春夏秋冬和庆赏罚刑四个状态的对等。也就是说:在春夏的时候并不适合斩杀有罪之人,只有在秋冬季节的时候才适合。
斩首三连击之午时三刻问斩同样的,我们在一些电视剧当中以及可以接触到的史料当中,也会发现有一个词汇与斩首相挂钩,并且出现的频率非常高,那就是午时三刻。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午时三刻究竟是几点呢?是不是十二点或者说一点、两点?
并不是。
大家要知道,古时候通常会将昼夜划出对应的等级,在时间延续过程当中,昼夜划分成了12个时辰。
与此同时,又划分成了100刻,这一点讲起来非常费劲,但是我们通过对等的转换就不难发现午时三刻是11:45。当然也有一些专业的历史学家和科研学家,他们给出了更加准确的时间是11:43:12,至于这个数据准确与否就不得而知了。
斩首三连击之菜市口问斩同样的,这一个镜头我们也在电视剧当中看到过,如果有一个犯罪之人即将被斩首,这个时候他的周边不单单围绕着官员,与此同时还有一群老百姓乌泱泱的站在四周。
实话实说,当我第一次见到这个镜头的时候,也是非常好奇。他们这个时候不干活吗?这些老百姓他们没有日常工作吗?为什么老百姓这么愿意看热闹呢。
只不过后来想想,这么一个看起来很不寻常的举动,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展现了统治者的高端及智慧。这一点如果讲起来非常复杂,但我们可以简单来讲一下。
大家要知道,如果一个穷凶极恶之人,他犯了很多很多的罪,甚至到最后直接被定为斩头的话,必然是一个反面案例。
换句话来说,他一定违反了当时朝代上的诸多法律条文和法律规定,也正因为如此,执法者才必须让他死。
因为他的存在侵害了很多的老百姓利益,因为他的存在给社会带来了诸多不公平,因为他已经违法犯罪了。
但是如果偷偷摸摸的把他处决了,或者说直接在监狱里面把他处决了,那么普通老百姓又怎么会知道犯法的下场?普通老百姓又怎么会知道对抗朝廷对抗法律制度的下场?
在菜市口处决,有很多的老百姓在一旁围观,这个时候一来正义得到了伸张,二来也能起到一个杀鸡儆猴的作用。那些还想着做坏事或者心思不正确的、人生观不正确的人,可能在第一时间就警醒自己,如果自己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就极有可能和菜市口砍头的那个人一模一样。
本章小结:我们会发现古代斩首并不是说单纯意义的斩首,它还有很多的必要环节,而这些必要环节组成了一个关系链。如古代斩首的时候,往往会在午时三刻问斩,而且斩首的时间段往往是在秋后。更重要的是斩首并不是偷偷摸摸得把穷凶极恶之人处决,而是在菜市口光明正大的处决。这种做法可以产生很大的震慑作用,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秋后问斩的背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