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皇子最大的区别,一个不准留在京城,一个却不能离开

2020-07-21 17:44:55 作者: 明朝和清朝皇

纵观中国历史上,诸侯作乱一直是历朝历代的心头大患,诸如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等等。所以如何历史上如何处理皇室成员的安置问题,一直都颇令人头疼。

总的来说,在皇子的安置上面,明清两朝做得最好。

二者几乎都没有发生过太多的诸侯作乱事件,双方都只是在王朝前期,因为制度的不完善,或者说历史背景所限,发生过一次。即明朝的靖难之役(朱厚照时期的宁王造反,那完全就是闹着玩儿)、清朝的三藩之乱。但两次动乱之后,这个隐患基本上被根除。

值得一提的是,两个王朝在处理方式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明朝是不让王爷留在京城,到了年纪就得到封地生活,称之为就藩。这个就藩很严格的,一旦出京,那便不容易再回来;而清朝则是不让王爷离开京城,出除了早期八旗子弟圈地驻防。大部分的宗室都没有封地,他们住在京城,由朝廷养着,也就是所谓的圈养。

那么就藩和圈养,到底孰优孰劣呢?

咱们一个一个来讲。

首先明朝的藩王政策:

其基础大家应该很熟悉,那就是分封制。但其和咱们常规的分封制又不一样。

常规的分封制度就是汉晋时期那样,分封建国,裂土封王,有着极大的自主权,拥兵自重。

明朝的藩王制度则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但能世袭罔替。

“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史称其制善。”——《清史稿》

总结来说就是给你地产,但没有特权,更无军权。有人会说那朱棣是怎么造反成功的?

这其实不是藩王制度的缘故,他的兵权是朱元璋给的,其目的是为了防备北方的蒙古人。所以在边疆的藩王是可以主持地方军务的。

当然,其也是为了拱卫朱家王朝,毕竟朱元璋是乞丐出身,没啥背景。其坐上皇位完全是自己拼出来的。取得天下以后,朱元璋深感自己的底子太弱,如果有人造反,只需要干掉自己就行了。所以他开始建藩,分封诸皇子为亲王,以拱卫朝廷。

朱棣造反成功之后,深知藩王掌兵这一弊端,于是大力削藩,拿走了藩王们的治军参政之权,以此消除了藩王拥兵作乱的可能性。

明朝所有的王爵必须要就藩。就藩顾名思义,就是封你在什么地方,你到了16岁就赶紧去封地呆着,不准在京城晃荡了,至于王爷的封地是湖南、江西、四川、甘肃,那由不得他,全是皇帝说了算。

王爷到了封地不需要干别的,基本只干三件事儿:吃饭、生娃、等死。

藩王到封地后,不但不得参与当地任何政事,而且他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要给当地府衙报备,有些事情甚至要上报朝廷,比如娶什么老婆,生了什么娃,死了埋哪等等。

明朝对藩王的管制很严格,说到底那是因为永乐皇帝朱棣就是藩王造反起家的,他为了防止其他的藩王有样学样,就对藩王进行了严防死守。

总的说来,明朝的藩王政策,很好的解决了自家人兵变造反的问题。

但是它也有弊端,那就是太费钱。

随着朱氏皇族开枝散叶,宗室子弟人口暴涨,以至于王爷遍地走,宗室多如狗。

而这些人那就是国家的蛀虫,他们不仅要钱,更要地。

钱即每年的俸禄,所有的宗室子弟每年都能从宗人府领粮食,一个亲王,即皇子每年的俸米乃是一万石,这个量差不多是三千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粮食。最差的奉国中尉也能每年二百石岁米。

这笔开支完全是要国家来出。最严重的时候,有些地区全年财政收入甚至只够这些"龙子龙孙"俸禄的一半。

当然,更要命的是封地。藩王们大量的封地,不仅抢夺了老百姓的生存空间,导致民愤四起,更减少了朝廷的收入来源。总之就是肥了宗室,瘦了国家。明朝最终的灭亡,与其宗室子弟的坐吃山空有着很大关系。

那么清朝的“圈养”制度又如何呢?

很显然,不出京城,没有封地,那就意味着这些宗室子弟们没有了造反的资本。从安全性上来讲,其比明朝还要强。毕竟山高皇帝远,要是拿钱悄悄地养私军,也不是不可能,比如明朝中期的的王造反,那不就是这样拉出来地军队嘛。

而且清朝还吸取了明朝宗室开支巨大,削弱国力的教训,为了避免总是人口繁衍从而出现明朝末年王爷遍地,造成繁重的财政负担,还搞了个降袭制度,黄红带子制度,少数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之外,都得降爵。即便是亲王,三五代人之后就只是镇国公了。很多宗室,到老就是四品官,每年几十两。所以,清朝的皇子并不是天生的王,这是最有别于明朝皇家的特质和进步。

纵观有清一代,宗亲并没成为国家财政真正的负担。他们可以有自己的庄园,但不能像明朝皇子那样有自己成建制的护卫军。他们要想出京,还得向皇帝报批。他们被禁锢在京城,在皇帝眼皮子底下,缺兵少粮的,也难翻的起多少风浪。

不过弊端那也是有的。

首先一点就是夺嫡争位,所谓的九子夺嫡,是极大的内耗。相较而言,明朝就简单多了,嫡长子继位,其余的皇子到了年纪就乖乖去封地。即使想搞事情,不在京城了,也没那么容易。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