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2020-07-21 16:43:33 作者: 文景之治与汉

公元前195年五月,刘邦和吕雉的儿子,十七岁的刘盈成即位,即汉惠帝。

吕后被尊为皇太后。

惠帝为人善良柔弱,与性格强悍的母亲吕后相处自然居于下风。因此,在位七年期间,朝政实际上掌握在性格强悍的吕后手中。汉惠帝死时,吕后已专政五年,她立年仅数岁的刘恭为少帝,自己临朝称制,大封吕氏族人为王。

公元前180年七月,吕后病死,历史再一次出现转折。临死前,吕后令吕禄统领北军,吕产统领南军,告诫二人保住吕家的地位。然而,吕后刚刚死去,齐王刘襄即联合刘姓诸侯王起兵反吕。长安一片紧张气氛,太尉周勃、丞相陈平与朱虚侯刘章设下计策,夺取南北军,诛灭吕氏,废掉吕后所立的另一位少帝刘弘,迎立刘邦中子代王刘恒是为汉文帝。

对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的建议,汉文帝深以为然,然而时机尚未成熟,并没有马上采纳。汉文帝坚持将清静无为,尽量不引发事端,不扰民,使国家在经过长期战乱纷扰后,能恢复生机,渐渐兴盛。

公元前165年,晁错上书,建议削藩,也就是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当年,齐王刘则死,无子,文帝借此机会,于次年重封齐国、淮南国时将齐一分为六、淮南一分为三,履践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策。公元前157年,文帝驾崩,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景帝。景帝即位后,晁错得到进一步重用,提出许多改革措施。公元前154年,晁错再次建议削藩,上书洋洋三十篇,其主要矛头直指吴王刘濞。

吴王刘濞是刘邦的侄子,吴国东面临海,可煮盐牟利,境内有铜山,在诸侯王中实力最强。此时,其他诸侯国也纷纷扩大自己的实力,景帝顾虑重重,深怕一招不慎,招致不可收拾的后果,吴王刘濞知道,下一个轮到的就是自己。于是,悄悄联络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六国,准备起兵反叛。当时,朝廷削弱吴国封地的诏书一到,刘瀛率先在广陵起兵,打出诛晁错的口号,诸侯纷纷响应,史称七国之乱。吴王刘当时的口号是诛晁错,清君侧。所以汉景帝试图牺牲晁错以消灭这场战争。他就接受了袁盎的建议,准备斩杀晁错。

景帝在晁错上朝时将其逮捕,并立即行刑。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被处以腰斩之刑。然而晁错之死并不能阻挡吴王刘濞的反叛步伐。最终景帝放弃幻想,一心平叛。

吴楚军首先遇到景帝的弟弟梁王的坚决抵抗攻城不下。太尉周亚夫趁机断其粮道,叛军转而进攻屯兵昌邑的周亚夫军,周亚夫坚壁不出,待叛军断粮,人心涣散,大败其军。刘濞弃军逃走,仅有数干将士随从,楚王自杀。刘濞逃到东越,东越王杀了他,将他的头送往长安,七国之乱仅三月就被平定。公元前145年,景帝下令诸侯王不得治国,将其任用王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降低官员级别,改丞相为相,减省吏员,与中央官区别。诸王权力大大削弱,中央集权显著增强。

公元前142年,年仅十五岁的太子刘彻正在提前举行成人礼,因为此时的汉景帝已经病入膏肓,一年之后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经过文景之治后,汉王朝已步入鼎盛时期,中央与诸侯王的势力对比,已发生全面逆转,强势的汉武帝将对诸侯王问题做彻底的解决。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所将诸侯王可以将皇帝的恩泽推广到自己的子孙,就是把皇帝分封给他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孙为列侯。推恩令一下,诸侯王的封地化整为零,变大为小,其势力进一步削弱了。汉武帝决心做最后的整顿,特意颁布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后者限制士人、官僚与诸王交游。左官律就是朝廷规定,凡是在诸侯王任官的官吏为左官,汉代是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同时规定,凡是在诸侯王任官的官吏,朝廷不再录用用。与分封制不同,作为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支柱,郡县制对维护国家统一,保障社会稳定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正因为如此,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