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皇叔”身份,究竟是不是真的?

2020-07-21 20:01:55 作者: 刘备的“皇叔

那一年,少府查出竟然有一百零六个侯爷送来的酎金不是成色不足,就是缺斤短两。

汉武帝一听雷霆大怒,立即下旨将这些侯爷削爵为民。

这就是西汉历史上著名的“酎金失侯”事件。

而刘贞作为这一百零六个倒霉侯爷之一,此后便落户在涿县,做起了老百姓。

有人说,“酎金失侯”是汉武帝自导自演的一出戏。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没替汉武帝隐瞒原原本描述了这件事的始末。

这一年,齐国的国相卜式给汉武帝上了一道奏书,请求朝廷派兵征伐南越,而他愿意为这个伟大事业奋斗终生。

汉武帝被这个爱国青年的言语深深打动了,于是龙颜大悦,立即赏他做了关内侯,并赐黄金六十斤,良田十顷,同时还把这个决定昭告天下。

汉武帝本以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天下的王公贵族肯定会摩拳擦掌、纷纷响应,为他的伐越计划有钱的帮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

没想到王侯们一个个都装聋作哑,竟无一人响应。

汉武帝龙颜大怒。

本来就看王侯们不顺眼了,这一次更觉得不能再留着他们了,于是决意继承景帝遗志,把削藩进行到底。

为了治他们的罪,他令少府严加审核酎金。

结果,少府不辱使命,真的发现酎金都不合格,于是,一百零六名可怜的爵爷,一夜之间都丢了爵位,沦为平民。

眨眼之间,从西汉就到了东汉末年。

刘贞这一支在涿县踏踏实实平平安安地生息繁衍了几百年,但由于家道败落,与草民无异,家谱也早早中断了。

《三国演义》里说刘家到了刘备的祖、父两代才走下坡,而之前是代代封侯。

其实,罗贯中正好把话说反了。

自刘贞被贬为民以后,其后代无爵可承,没有特殊功勋又哪里有机会复爵或新封?

刘家自刘贞后代代为民,但到了刘备的祖、父两代却有了起色。

刘备的祖父刘雄举了孝廉,在兖州东郡的范县做过县令。

刘备的父亲刘弘也做过官,正史未载官名,看来最多是不值一提的县尉、县丞之类。

陈寿在《先主传》里说“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但实际上在刘备之前也不过祖、父两代人做过官,“世仕”这两个字用得有些夸张。

刘备在家境好转的时候,于汉桓帝延熹四年出生了。

中国有句老话,叫富不过三代。刘家的家底还没有攒多厚,刘备的父亲刘弘却早早死去,刘家又沦为赤贫。

但毕竟刘家“曾经阔过”,而且刘备幼年也经历过中兴局面,他少有大志以及好“声、犬、马”的爱好,也事出有因。

假如东汉时代参加工作也要写履历的话,那么刘备一定得这样写—出身:干部家庭。

肯定不会写“贫下中农”“城市贫民”或“小手工业者”。

总之,少年时代的刘备应该是见过一些世面的。

有人要问既然刘备不是什么“皇叔”,那么他的汉室宗亲的身份是否也是假冒的?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尽管刘备的祖、父的确在地方上做过官,但还是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能够证明刘备是刘胜、刘贞的后裔。

刘家“世数悠远,昭穆难明”,根本无可查考世系传承,也就是说刘备的家世是一笔黑账。因此,我们不能不怀疑刘备作为汉室宗亲的真实性。

这的确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大问题,因为刘备是不是汉室宗亲对于他日的发家,以及兴复汉室的旗号都有着莫大牵连。

事实上这种怀疑是不成立的,刘备就是汉室宗亲。

因为假冒宗室的玩笑,在当时是开不得的。

东汉以及三国时代,都非常崇尚名节,刑法也异常严峻,对于一个尚未建功立业的草民来说,平白无故给自己脑袋上扣一个“宗室”的帽子,非但不能提高身价,而只能招来别人的耻笑,以致杀身之祸。

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宗室,不是自己一拍胸脯张嘴一说就行了,更不是拿出个假造的家谱就能成立的。

更重要的是要靠世代相传的口碑。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刘备作为汉室宗亲,在他的家乡应该是一个公认的事实,这比家谱更重要。

而且流落在涿郡一带的刘胜后裔,也不只是刘备一家,他要是假冒宗亲,别人也不会答应。

如果他亮出的汉室宗亲的旗号是假的,估计他的乡党以及刘胜的正牌后裔也不会答应。

再举一个例子。

当年少帝和他的弟弟陈留王,即日后的献帝刘协,小哥俩在战火中几经颠沛流离,身无一物,洛阳皇宫里的皇家典籍谱牒早就付之一矩、荡然无存。

难道后来的董卓、曹操是靠某种文件认出他们的吗?

他们拿不出来就是假冒的吗?

当然不是,有更多的证据可以证实他们的身份。

汉室宗亲是刘备的一个招牌,但这块招牌也并非他所独有。

那时幸好还有好几个比刘备更正牌的宗室大员,如刘虞刘表、刘焉以及他们的第二代刘琦、刘璋。

但他们并没有靠这块招牌搞出太大的名堂,最多做了“守户之犬”,先后被公孙瓒、曹操和刘备收拾了。

可见,在一个群雄逐鹿的大乱之世,特别是到了顶尖高手对决的时刻,汉室宗亲这个身份并不能雪中送炭,充其量也就是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