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藩镇:护卫国家的屏障

2020-07-22 00:04:08 作者: 真实的藩镇:

从唐德宗开始,回鹘再次开始称臣于唐朝。九世纪中期,黠戛斯击破回鹘,黠戛斯入贡于唐朝;部分回鹘西迁,大量回鹘南迁。南迁的回鹘与唐朝发生冲突,唐朝张仲武、刘沔、石雄等数次击破回鹘,俘获大批回鹘王室贵族。

唐朝与南诏战争的最后阶段,唐朝宋威、高骈等数次大破南诏军,南诏到了“男子十五以下悉发,妇耕以饷军”“屡覆众,国耗虚”的地步,唐将高骈的数次大胜,令“南诏气夺”,不敢再战,骠信(南诏首领)送子入朝为质。

藩镇对唐朝也履行上缴赋税的义务:江南一带的藩镇,虽然没有边疆藩镇的骁勇,但其富庶繁华却无他地可比,“军国费用,取资江淮(《韩昌黎文集》卷四)”。江南藩镇雄厚的财力,负担了中央的内务、军费等开支。例如,贞元初年,关中大饥。幸赖江东韩滉“遭挽资储,千里相继”(《册府元龟》),府无虚日地将粮食进至长安,解救了德宗的燃眉之急。当唐德宗听说资米已经入陕西,激动得大呼“吾父子得生矣(《资治通鉴》卷二三二)”。

元和年间,唐宪宗决意扫平割据已久的河朔三镇。因军队调用过多,费用不足,淮南李鄘先后贡献了年绢六万疋,金五百两,银三千两,后又把“一年所蓄之外,咸贡于朝廷”。其他各藩镇也积极捐款,仅元和十二年,唐廷就从东南诸镇得钱一百八十万贯。宣歙王遂更进助军钱三万四千贯,羡余粮一百万石。当时官军征讨李师道,年需军粮三百万石,王遂一次进奉就解决了三分之一的开销。荆南王潜亦进钱七十万贯。因为各节度使的捐献,“自是王师无匮乏之忧(《新唐书》卷一五八)”。

【河朔三镇是安史之乱留下的产物,安史之乱后名义上归顺朝廷,实际上并不服从中央】

藩镇推动了社会进步

藩镇的割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央集权的衰落,高层的手并不能直接管理百姓,但对于民间百姓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幸事。我们从中唐时期的社会面貌中也可以看到,社会并未陷于残破衰败,反而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王素在《略论安史之乱》中指出:魏晋至唐初,是中国封建社会农奴制时代,封建政府为了防止豪强兼并,贫富分化以及人口流散,运用强制手段,把广大农业劳动者紧紧地束缚在国家土地上,剥夺他们的人身自由,使他们沦为国家的农奴。

初唐时期的均田制(土地国有,个人耕种一定年限后国家收回土地)就是如此。人民没有永业田(属于自己的土地),几乎变成了国家的农奴。藩镇化后,这类需要由中央集权强制推行的政令失效。为了维持正常的财政收入,780年,唐政府推行了“两税法”。

两税法的精髓在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资产为差”。变相承认了人口迁徙的自由和土地买卖的自由,使得百姓不再束缚于土地中,可以自由来去。

藩镇化时期,唐朝的商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中央集权时期,各王朝往往会贯彻实行“重农抑商”的决策。当统一的中央集权存在时,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总能坚决地执行抑商。而中央衰弱的唐朝中后期,却给商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的空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如当时广陵的铜镜、家具,丹阳的锦、绫、细纟宁,会稽的越罗、绛纱,豫章的名瓷、酒器名扬天下。这些手工业品集中到扬州,经大运河运往各地,扬州也由此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都会。

我们如今对唐朝藩镇的偏见,比如认为它是“盛唐”的掘墓人,实为大一统情怀作祟,忽视了藩镇的正面作用。中晚唐虽然因藩镇割据而内乱不止,但对外战争却远未像宋明两代那样经常出现军队不战而溃的情况。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藩镇制度对军队的管理相对高效,不像中央集权那样因为行政成本居高不下,而导致军政贪腐以至于兵无斗志,上了战场后一触即溃。从这个角度来说,藩镇在相当时间里阻挡了正在兴起的北方势力,保护了中原千万百姓。

【唐朝皇宫——大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