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天正10年,也就是公元1582年,明智光秀在本能寺发动兵变逼死领主织田信长,此后光秀建立了短暂的幕府统治。不过很快织田信长的另一位大将羽柴秀吉便引兵杀回,明智光秀兵败被杀,羽柴秀吉转而成为又一个统一日本的“天下人”(天下的主宰者)。之后秀吉被赐姓“丰臣”,而日本企图通过朝鲜进攻明朝的战争计划也进入倒计时。
1592年,壬辰战争爆发,日军攻陷朝鲜半岛,明朝派兵援助朝鲜,尽管战争以大明的胜利告终,但也因此耗尽了明朝的实力。此后大明对东北的影响日渐式微,建州女真趁势崛起并最终成功取代明朝。
从上述逻辑链条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本能寺之变间接导致了大明灭亡,这便是历史上的蝴蝶效应。一个不经意间的小细节有可能经过一连串的发酵,并最终在千里之外引起巨变,那么此间的历史经过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日本战国时代群雄林立,织田信长凭借一己之力试图统一全国,并且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差点就成功了。织田信长生于东海道尾张国,因在桶狭间合战中击破今川义元的大军而名震天下。后来在织田信长的主持下,织田军大力配备西洋火器并逐渐在日本各大名军队中脱颖而出。
截止天正十年本能寺之变爆发前,织田信长已经控制了日本一半以上的国土,如果不出意外,统一日本的必然是此人。不过很可惜,就在织田只剩最后一步路的时候,麾下将领明智光秀突然发动了兵变。由于织田长久以来对光秀态度恶劣,后者终于忍受不了织田的侮辱,于是本能寺之变爆发。1582年6月,织田信长携带少数随从下榻在京都本能寺,明智光秀派遣大军围攻,信长不敌而剖腹自杀。不过取代了织田信长的明智光秀并没有安稳太久,率领大军在外征战的羽柴秀吉举起了为信长报仇的大旗。
客观地说,羽柴秀吉同样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讨伐明智光秀当然也不全是为了替主公报仇,剿灭明智光秀之后的秀吉成为了新的“天下人”(天下的主宰者)。公元1588年,秀吉基本统一大部分日本地区,而接下来如何安置因战争崛起的军人们就成了令太阁殿下头疼的问题。
在1588年就基本统一了日本,一直到德川家族统治之后,日本战国时代才算是结束。四年之后,丰臣秀吉将目光瞄向了一水之隔的朝鲜王国,于是十几万大军渡海扑向朝鲜,后者很快全境沦陷。朝鲜国王遣使向大明求援,明朝朝廷经过激烈争论之后由当时的万历皇帝定下决心,于是李如松率领四万明军渡过鸭绿江支援朝鲜。明军与日军经过几番血战之后,丰臣氏的政权已经岌岌可危,不过在这个时候大明的国力基本也被耗尽。公元1598年,丰臣秀吉在绝望中死去,残存下来的日军匆忙撤回国内。
这场战争对于中日两国而言分别引发了两个后果,日本丰臣氏衰落,德川氏逐渐取而代之;明朝国力耗尽,辽东的建州女真趁势崛起。努尔哈赤以13副铠甲起兵,正式与明朝分庭抗礼,此后大明逐渐对辽东的局势失去控制,后金与明朝隔山海关对峙。
公元1644年,大明总兵吴三桂降清,八旗军队长驱直入进入中原,清朝正式取代明朝。如果从这个视角来看,说本能寺之变是造成明朝覆灭的祸首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