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国力不如魏国,为何诸葛亮还要坚持北伐

2020-07-22 14:30:57 作者: 蜀国国力不如

“亮即允诺,绝不中道弃之。”

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原因有二:

①北伐有50%的成功性,坐以待毙的下场只有死

有句老话叫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在旁观者的眼中,诸葛亮明知道北上伐魏无异于以卵击石,但他却一意孤行前后发动五次北伐,最终失败,导致蜀国元气大伤。

当我们对诸葛亮的伐魏行为感到不解时,“历史”却在悄悄地嘲笑我们的愚蠢。

实际上,蜀国伐魏的成功性非常大,诸葛亮伐魏并非是一意孤行,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步妙棋。

表面上看来,天下九州曹魏占其六,而蜀汉只占九分之一,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曹魏也有曹魏的难处,东边有吴国虎视眈眈伺机而动、西边有蜀汉大军蓄势待发、北方有鲜卑族对中原垂涎已久。

即便曹魏兵多将广,但三边驻防还是让曹魏的军力有些应接不暇。

武帝去世后,曹丕继位。

“生瓜蛋子”曹丕急于建功立业,不顾贾诩的反对兴兵伐吴,225年曹丕伐吴失败,魏国元气大伤,曹丕又于266年去世,魏国内部一片混乱,短时间内无法恢复武帝统治时期的全盛局势。

诸葛亮趁此机会,经过3年的筹备,于228年兴十万大军出师伐魏,曹魏闻得诸葛亮出山北伐急得手忙脚乱。

北方军队要防备鲜卑族入侵,南方军队又要紧盯着陆逊趁虚而入,曹魏在紧急之下只能调派5万保护国都安全的中央军救急,新君曹叡为了抵抗诸葛亮的北伐,甚至有意御驾亲征。(《三国志》记载非演义)

如果在第一次北伐中,蜀国没有失去街亭,致使诸葛亮得以控制陇西,割据凉州,从而进一步的北连鲜卑族。

到时候曹睿则会腹背受敌,甚至连可以调派的兵力都无法拿出来。 再来,若陆逊趁机举兵进攻石亭,无援可助的曹修将会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一旦曹魏在中原设置的两大战略要地被吴蜀拿下,曹睿还能不能坐稳“中原王”的位子就很难讲了。

所以说诸葛亮伐魏的战略方针是对的,只可惜扶不上墙的马谡没能打败张郃,街亭一失,诸葛亮企图联合陆逊击溃曹魏江东、川蜀两大防线的计划便失去了意义。

②不断消耗曹魏的军事力量、培养有战争经验的军事人才,为后世统一打下基础

三分天下之后,曹魏所占据的中原地区因受到战乱的影响而疲弊不堪,农业、经济均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也是为什么曹操在打完赤壁之战后,尽量避免展开大规模战役的原因之一。

对于曹操来说,蜀、吴割据一方的情况只是暂时的,只要北方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农业大体上恢复汉朝时期的基本水准,那么偏安一偶且发展潜力小的蜀、吴迟早会被时代淘汰。

晋朝统一天下便是曹操对后世的设想,怎奈曹家后人普遍命短,被司马一家篡位夺权,否则天下迟早姓曹。 诸葛亮正是看穿了曹操打算整顿中原的用意,才勇敢创造机会蓄力兴兵伐魏。

《星际争霸》的玩家们都懂得,即便打不过敌方,也要不断的骚扰敌方的矿区,使其无法顺利的发展经济。

诸葛亮只要不断地出兵,扰乱曹魏企图复兴中原的计划,蜀汉就有机会问鼎中原。

综上所述,诸葛亮连续北伐,并且打不过就撤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消耗曹魏政权的国力,使得曹魏政权在南(吴)、北(鲜卑)受敌的情况下大规模征兵抵抗蜀汉。

从而减缓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速度,等待机会逐鹿中原,即便北伐屡次失败,诸葛亮也能通过战争来培养人才,为后世统一打下基础。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用心良苦,如今竟然被说成是“找死”……

苍天何薄于丞相啊…

最后要说的是,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重要战役“五丈原之战”中,司马懿被诸葛亮打的高挂免战牌,唐太宗就非常看不起司马懿闭门不战的“娘们姿态”,倘若诸葛亮多活个十几年,鹿死谁手谁又能确定?

即便是诸葛亮死后,由姜维统领蜀军仍然打出了洮西大破王经的经典战役,蜀汉伐魏并非是一条死路,而且失败的原因绝不是蜀汉在国力上弱于曹魏。

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例子多了去了,只不过历史的偶然性永远要大于个人的努力,如果五丈原之战中病死的不是国柱诸葛亮,而是司马懿,那么三国历史恐怕要换一番天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