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拉开了中国机制币的序幕?曾是中国脊梁

2020-07-22 15:36:45 作者: 是谁拉开了中

两广总督张之洞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月向清廷呈上一份“奏请仿铸银元折”,获准后,于同年四月即电请驻英公使刘瑞芬:“……英国有铸铜钱、银钱机器,望查询速示……。”同时立即着手规划筹建铸钱局有关事宜,指派候选知府蔡锡勇及江苏候补知县薛培榕等勘选铸钱局厂址,最后确定在广州大东门外黄华塘建厂。各项工作安排就序后,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三月七日开工兴建,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落成,定名为“广东钱局”。负责钱局官员经张之洞奏请,派署广粮通判候补同知关景萱任钱局提调,贵州知县广东试用同知王秉恩为副提调。此时,由驻英公使刘瑞芬向英国喜敦厂订购每日可铸260万个铜钱的铸钱机器已经运到,随即于4月26日开炉试铸。铸钱机器可铸银元,也可铸铜钱,首先铸造的是有方穿的一文制钱,正面为楷书“光绪通宝”,背面穿上为“库平”二字,穿下为“一钱”(3.73克),穿右为汉字“广”,穿左为满文“广”。钱的金属成色为铜6铅4。

试铸成功后,张之洞于同年8月初6日将试铸经过上奏给清廷,同时将样钱1000枚,分装两厘,恭呈圣览。光绪帝不同意钱背面有“库平一钱”四字,9月12日御批为:“各省制钱向有成式,该省铸钱应用清文宝广二字。”此钱较土法铸造的钱币形制规整,色泽金黄,美观大方,入市后,受到百姓认同,且与白银的比价相当明确,即千文可换银一两,民间均可去官局或银店兑换。御批下达后,张之洞已调任湖广总督,接任的是李瀚章。由于枚重一钱的铸币,亏赔过巨,李瀚章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闰二月二十六日上奏,改铸为每枚重八分(3克)新钱(图2)。为了进一步减少亏损,又减重为七分(2.62克)(图3)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减重至枚重六分(2.4克)(图4)这几次减重采取的都是将钱币由厚变薄的办法,直径大小不变,不称重难以区分是否减重。最后的一次减重,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枚重减为三分二厘(1.4克),直径只有16.5毫米,缩小了形制,穿孔也由方穿改为圆穿(图5)。在多枚钱币中笔者还拣出1枚近九分(3.3克)币,可能是铸八分币时的试铸币(图6)。

宝广局光绪通宝铸造量笔者没有查到相关资料,按机铸每日可达260万枚计算,尽管不是每年每日都铸,其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存世量证实,六、七、八分币存世量最多,“库平一钱”次之,三分二厘币最少,《陈说钱币》一书指出,最值得收藏的是有特色的“库平一钱”。

本文原载于《江苏钱币》2009年第3期 作者:张少华